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博物馆藏明清佩饰玉器赏析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佩玉特质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除了能规范行为礼仪之外,还因其坚硬耐久、纯洁温润的特质被人们常佩于身。玉石自古被认为具有“温润而泽,锐而不害”的特质。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对玉的使用逐渐普及,玉文化的发展更为民间化,佩饰用玉在明清时期广为流行,深受各阶层的喜爱。无论达官显贵或普通百姓,都在发、冠、腰、手上或多或少地怀瑾握瑜。人玉相生,男女老少皆佩玉,或为祈福平安,或为驱邪避灾。玉石本身的物理特性,加之玉工琢磨的技巧及其上所雕饰的吉祥美好内涵的纹饰,使佩戴者和玉石器相互契合。身怀美玉,心存美意,每一件佩饰玉都包含着玉器主人和玉石之间的不解之缘。

佩玉种类

杭州博物馆藏佩饰用玉种类繁多,造型、雕工、纹饰极为丰富。佩饰用玉可根据其功能性分为服饰佩玉、首饰佩玉等。服饰佩玉包括玉珠串、玉带饰、玉腰牌等,与服饰搭配佩戴的玉器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首饰以用玉簪、玉梳、玉耳坠、发箍、扳指、手镯为主,玉工极尽雕工之细巧,在面积有限的玉石上,展示其绝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工艺。

清如意形碧玉发簪,长13.7、头宽2.7、尾宽1.3厘米。如意形,半透明碧玉料。簪身扁长,光素无纹,打磨光亮。簪首作如意形,刻划花卉纹、卷云纹,中心为简化的寿字纹。发簪为女性盘发所用的装饰品,碧玉材质珍贵,方能体现主人身份。

清白玉扳指,直径2厘米,玉料呈乳白色,正面有黄褐色玉皮。顶面微弧,直壁,平底,带玉皮的一面垂直。扳指的造型来源于古代射箭时的护指用具韘。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征,流行在大拇指上佩戴扳指,是权利与身份的象征。

清玉绞丝镯,径7.8、厚1.1厘米。玉料呈青白色,玉质纯净。玉镯呈绞丝环状,饱满丰腴,细腻莹润,如同绳索绞成一缕,这种绞丝纹玉镯在清代较为流行。

明透雕龙纹青玉?尾,长14.2、宽5.5、厚0.8厘米。?尾是玉腰带末端的垂饰。此件玉料呈青白色,整体为长方形,右端呈一定凸起的弧度。内部镂空装饰,正面中心透雕一条龙,龙身缠绕卷曲,四足伸展,每足各有四趾,用阴线精细地刻划出龙的五官及龙身的鳞片。龙首左侧刻一只喜鹊,右侧刻一只蝙蝠。喜鹊和蝙蝠的两侧各雕一朵花卉,其余部分透雕缠枝卷草纹。背面全部透雕缠枝卷草纹。《唐书·车服志》记载,“景龙中,腰带垂头于下,名?尾,取顺下之义。”《宋志》载,“?尾,即今之鱼尾。”从明代考古资料看,当时流行将装饰图案的玉带板系于腰带装饰,其主要由带钩、带扣、各式带銙及?尾组成,一般穿系在宽带之上,?尾一般长度较大,原是玉带板的末端垂饰,在明代或已成为玉带上的一部分,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功能。这件龙纹玉?尾则体现了其拥有者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明梅竹纹长方形玉带扣,长8.15、宽5.8、厚0.5厘米。植物纹玉带饰。玉料呈青白色,玉质纯净。玉料呈长方形,正面浅浮雕一枝横向生长的梅树,枝头开满数朵梅花,梅树下雕琢岩石图案,岩石另一侧生长灵芝和竹叶,画面其余部分留白,似一幅中国画。梅花和竹子是“四君子”中的两种植物,梅花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竹子象征四季青翠,挺拔劲节,这两种植物所具有的品质都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品格。带饰背面有两个圆形钩纽,可穿系腰带。

明末清初刻诗文玉带饰,长7.5、宽5.2、厚0.6厘米。长方形玉带饰,玉料呈乳白色,玉质纯净。正面用阴线刻方框,框内阴刻楷书诗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诗前阴刻“秋月”圆印,诗后阴刻“朴守”方印、“真舍”款。诗文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六,描写的是在桃红柳绿的清晨,童仆还未来得及清扫昨晚被春雨打落的花朵,山中的清晨已经处处可以听到鸟鸣声,而客人还在熟睡,勾画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图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

古代礼服或官服所系革带,两端长系带钩或带扣来束腰,清龙首螭纹玉带钩,长13、宽2.5、高2.9厘米。青白玉,玉质纯净。龙形钩首,刻划细致,凸眼、卷鼻,长嘴龇牙,长角后侧阴线刻鬃毛。钩身镂雕一条螭龙,龙嘴衔折枝,背部脊骨凸起,四肢攀于钩身,刻划有力,尾部分成多股缠绕钩身末端。大小两条龙,相对而视,表现的是“苍龙教子”的内容,比喻父亲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过程,借以赞美无私的父爱,也表达望子成龙的寓意,是明清时期带钩中最为常见的题材。

清凤首透雕螭纹玉带钩,长11.7、宽1.75、高2.1厘米。玉料呈白色,局部泛黄,玉质纯净。钩首雕成凤首造型,凤凰为臣字形眼,短喙,头顶有凸起的冠饰,两侧用阴线表现羽毛,钩身透雕一条龙,龙为圆眼,尖耳,长而卷的角,脑后长鬃毛,背部脊骨凸出,四肢上刻卷云纹毛发,卷曲的长尾分成多股贴附在钩身,椭圆形纽。带钩上的龙与凤的造型,表现了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

明龙钩牡丹纹白玉带扣,带钩长6.05、宽4.3、厚1.40厘米;带扣长5.75、宽4.25、厚1.40厘米。青白玉,玉质纯净。带钩和带扣相互搭扣成组,带扣与带钩表面装饰的图案相同,浮雕两朵缠枝牡丹花,牡丹花的花瓣及叶脉的纹路用阴线刻划细致,并有卷云纹装饰。钩首雕龙首,可穿入带扣的长方形扣孔内。带钩和带扣背面镂雕长方形孔,可供穿系腰带。

清浮雕卧牛纹玉圆形佩,长5.5、宽5.15、厚0.7厘米。动物纹圆形玉佩。玉料呈白色,玉质纯净,圆形。正面浮雕一头回首的牛,牛屈腿卧坐在岩石上,牛正上方横向生长一棵梧桐树,其后的背景为卷云中隐约露出半个月亮。圆牌背面阴刻行书“清泉石上流”五字及“健堂”款,且“流”字左边上端的一点缺失。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文表现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或许,这件玉器的主人也怀有同样的理想,才将诗句刻在圆牌上,并佩挂于身边。

子冈牌,为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所创,其擅制诗文玉牌,图文并茂,后人多仿效之。此时的玉雕业空前繁荣,涌现出了以陆子冈为代表的一大批玉雕工艺大师。

清张良进履纹诗文玉牌,玉料呈白色,玉质纯净。正面浅浮雕一位长须老者,面容慈祥,坐于拱桥上,呈翘腿伸手之姿。其对面蹲跪一年轻男子,双手高举,托鞋以奉。玉牌背面的牌首上浅浮雕双夔龙纹,其下长方形开光内浮雕隶体诗文“石公何太倨,二以抑其骄。壹从进履后,成就汉勋劳”。玉牌诗画双全,相互衬映。描述的故事是“圯桥三敬履”的故事,传达文人应当具备敬老、守时、诚信等优良品质。落款“子冈”。

清“富贵永康”多宝串饰,宝石共计6件,其间饰黑色或红色圆珠,分别用不同玉料雕琢蝙蝠、瑞兽戏球、蟠螭环、鱼、仙人骑兽。最下坠椭圆形牌,雕螭衔灵芝,一面有浮雕行书“宜富当贵,祯祥永康”八字,寓意富贵永康。整条玉石串饰颜色鲜艳,刻划的图案和文字皆表达祥瑞的内容,这类雕有各种吉祥图案的杂色宝石,在明清时期的宫中较为流行。禁步是古时的一种腰饰,最初用于压住裙摆。佩戴行步之时,玉石间发出的声音缓急有度,轻重得当。如果节奏杂乱,会被认为是失礼,继而规范礼仪和步态。

清浮雕群仙祝寿青玉如意吉子,长13.6、宽12.2、厚0.3厘米。玉料青白,以浅浮雕工艺将各路仙人手捧贺礼祝寿献宝的祥和场面雕刻得生动传神,他们手持奇花异卉或仙桃珍果,人物周围用松树与寿石做背景,远山有亭台,其间仙山隐逸,仙鹤与祥云缭绕,呈现出一幅祥和的祝寿画面。圆牌背面有六处对穿孔用于镶嵌。明清时期以画入器较为普遍,与皇室贵族的趣味取向有关。吉子是如意镶嵌饰,明清时期常见的三镶如意,分别在木质柄的首、腹、尾处镶嵌大小不同的三块玉饰。

佩玉题材及纹饰赏析

佩饰用玉以纹样取胜,雕饰有各色纹饰或字句。虽然器形小巧,但其上刻划纤细之极,别有洞天,在纹饰上有寿桃、蝙蝠、龙凤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图案,或直接刻上各种美好祝福歌颂生活的诗词,或雕刻流行于民间的人物故事,或装饰各式花鸟昆虫,颇具趣味性,具有“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趣旨。

清双童荷芝玉饰件,高3.7、宽1.9、高5.3厘米。人物形玉佩。玉料呈青白色,玉质纯净,较透明。圆雕两个跪坐的童子形象。童子梳总角,面部呈微笑状,上身着长袖上衣,下穿长裤,脚履鞋。左侧童子手持如意,右侧童子手持灵芝,两童子或为和合二仙的形象。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一仙名“寒山”,一仙名“拾得”。

清藕形蜻蜓纹白玉佩,长6.5、宽5.6、厚1.5厘米。玉料呈青白色,玉质纯净。双面工,一面雕两只立于麦穗上的蜻蜓,圆眼,颈部刻波浪纹,羽翅纹理清晰可见,轻薄通透。背面透雕藕片,蜻蜓莲藕与“清廉”谐音,象征清正高洁,寓意官居高位却高风亮节。

明透雕子辰白玉佩,长8.3、宽3、厚0.85厘米。双面雕器物。白玉带沁,整体为回首龙形,此龙尖眼、卷鼻、龇牙咧嘴,身体装饰卷云纹。龙腹上立一小鼠,圆眼、尖耳、卷尾,回首状。在古代,自然死亡或病死的时间多在子辰之间的凌晨时段,作为中国传统吉祥题材,子辰佩多为子鼠与辰龙互为顾盼的造型,守护子辰时光,具有祈福平安无病、消除不祥之寓意。此外,明清时期的子辰佩又有望子成龙之意。

清“爆竹辞岁”白玉牌,长5.7、宽4、厚0.7厘米。白玉,玉质纯净。上部有一穿孔,可系佩,两面均用浅浮雕工艺雕饰纹样。正面的牌首浮雕对首的夔龙纹,下雕三名童子燃放爆竹嬉戏的场景,一童下蹲,手点燃爆竹。其旁站立两童,一童手持梅枝,后退回望爆竹,另一童站立于远处,两手捂耳,形象生动活泼。背面浮雕行草书诗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人们在爆竹声中除旧迎新,饮屠苏酒迎接春天,在初升的朝阳里,家家户户都将门前用来祈福辟邪的旧桃木板换成新的桃木板。文字与画面相辅相成,赋予这块纯洁、温润的玉料吉祥的寓意。

清竹节形白玉摆件,长3.3、宽1.5、高6.5厘米。竹纹玉陈设器。玉料呈白色,玉质较纯净,表面打磨细腻,抛光光洁。正面雕三段竹节纹,竹节表面打磨抛光,竹节面上浮雕竹叶纹和细竹竿,纹饰刻划地较为逼真,背面竹节间有凸起的节段纹。

明花卉纹玉牌饰,长10.35、宽5.8厘米。椭圆形牌饰,表面凸起,玉料呈青白色。正面浅浮雕兰花、莲花及蜀葵花,叶脉与花瓣用阴线纹刻划,纹饰简洁、写实。背面有四处穿孔。兰花、莲花为植物中的“四君子”,具有高洁的象征意味。蜀葵花,原产于中国,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即是用蜀葵花来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感叹。此佩饰应为三镶如意木质柄腹部所镶吉子。

明“连年有余”玉圆牌,长13.7、宽12.3、高0.9厘米。青白玉,浅浮雕及阴线满饰图案,正中为“卐”字纹,四周围绕着鲶鱼和鲢鱼,底纹为海水波浪纹及水草纹此装饰的图案,以鲢鱼和鲶鱼谐音“连年有余”之美好寓意。

明“吉庆有余”玉佩,长6.5、宽1.2、高6.8厘米。玉料呈白色,较润泽,一面带褐色玉皮。双面采用透雕、镂雕等工艺。带皮一面浮雕磬与双鱼纹,磬是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磬内刻有两只蝙蝠和圆形的“寿”字纹。其内阴刻有两朵如意云纹。背面垂直雕一戟,与磬、鱼纹饰相呼应,谐音“吉庆有余”,磬上的蝙蝠和寿字纹又寓意“福寿双全”。整件玉佩取材巧妙,雕工精美,寓意祥瑞。

中国玉器有着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人格化、等级化、礼仪化、风俗化,使玉器成为国家礼化功用的体现,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迎福纳祥、祛灾除邪的标志。玉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陶冶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玉石本身所特有的天然属性,巧夺天工的雕琢工艺,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使玉成为一种幸福吉祥、兴旺发达、平安喜庆的象征物,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表达形式,蕴含着民众企盼美好生活、表达乐观情绪的意愿。杭州博物馆推出“瑞玉呈祥”展至今,已走过南宁、宜春、玉山、新昌、德清、金华等省内外十多个城市。展示了杭州博物馆藏的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文房玉和佩饰玉石器,一探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时尚与细节,试图还原优雅传统并延续到当下现代生活中,重构杭州经典生活意象。希望观众通过展览,在一件件构思巧妙、雕琢精美的玉石器上体会到“瑞玉呈祥”的深意。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年第6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坤

监制:朱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