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散文阅读之六文题妙处题 [复制链接]

1#

文题妙处题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如一扇呈现美丽风景的窗户,令读者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因此,一个精美的题目总是值得细细推敲,往往它会与文章的内容、主旨、线索、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有密切联系。

一、标题作用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二、方法强化

1.揣摩标题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会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

3.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三、规范要求

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再体味题目的含义。标题或是涵盖全文的内容,或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思路。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乱凑概念术语,而应真正地理解到位,并且能展开具体的表述。另外,在平时训练中还要经常去揣摩中考真题,以逐渐趋于规范答题。

答题思路

(1)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疑问、反复、引用等;

(2)内容:交代什么文学形象;交代什么写作内容;交代文学形象什么特点;

(3)情感主旨:浅层情感(作者对文学形象的,文学形象对文学形象的);

深层主旨(联系文学形象所代表的内容);

(4)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文学系(如有引用名人名言或诗句)等

芭蕉过雨绿生凉

许冬林

1)我至今不忘的是同桌送我一张风景明信片,画面是一丛芭蕉,翠色欲滴,上面有水珠滚动,扑面的凉意。记得画面一角还印有诗句,最后一句叫“芭蕉过雨绿生凉”。我喜欢得紧,后来一直收藏着,直到离家读书后才弄丢。

2)多年后才知道这诗句是白石老人的。齐白石画过一幅水墨芭蕉,叫《雨后》,上面题了诗句:安居花草要商量,可肯移根傍短墙。心静闲看物亦静,芭蕉过雨绿生凉。

3)我欣赏过白石老人的一幅芭蕉图。是好大的一片芭蕉叶,墨色浓郁,湿意透纸。叶柄处一只小蚱蜢爬来,翘起一对触角,好像在喝芭蕉叶上的凉水,又好像是坐在叶面上临风纳凉。用笔有静有动,墨染处,既横阔又细致,真是生动有趣。一看,就想起童年,想起故乡,想起旧时物事。

4)童年时,外婆家门后也有一丛芭蕉,长得高过屋顶,远看是一片丰硕壮阔的绿。外婆家住在濒临长江的一个沙洲上,我那时每到假日就去。穿过一片平坦开阔的沙地,远远看见外婆家屋后的芭蕉叶围得像座绿色古堡,心里就沁出喜悦来。葱绿的芭蕉丛后面,是一扇木门,上面方方一块红对联还没有完全褪色。红绿映衬之下,觉得日子也是斑斓多彩的。那时候,还没完全体会到贫穷的哀戚,只是以为,在尘世之间,有那样的一户人家,跟我永远亲密,便觉得满足。

5)外婆家屋西边还有一棵高大的杏树,树下堆着柴垛。五月里,杏子黄黄熟透,三舅喜欢爬到柴垛上,然后由柴垛再爬上杏树枝桠间,在那里摇,外婆张开藏青色的大围裙在下面兜着落下的杏子。初夏的午后,还没有瞌睡,就在那芭蕉荫下洗杏剥杏,吃过不舍得扔核,沿着篱笆一圈圈地埋核,希望来年有更多的杏可吃。

6)外婆的晚饭总是很早,太阳还悬挂在远处的沙丘上就开饭,于是就把桌子也端放在芭蕉叶下,好躲掉夕阳。后来看电视剧《西游记》,看到《三借芭蕉扇》那一集,竟是痛恨起孙悟空来,且还替芭蕉公主感到委屈和不公。芭蕉公主的扇子用嘴一吹,就大起来,扇起来忽忽有风,那就是我外婆家的芭蕉叶呀。外婆就像个芭蕉公主,一个人带着舅舅和姨娘一群孩子,日子过得清贫寂寞,却也闲淡安静。在那样一个濒江的沙洲上,我融进了外婆一家的日子里,觉得我们过得也像一丛芭蕉,在风雨里摇摆,也在露水里寂静。这日子不够浓墨重彩,可是素静的,清凉的。多年以后,我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妇人,为人处世,我依旧秉持着这种清凉的气息。觉得清凉里,才有情意久长。

7)工作调整之后,上班路上会路过一个小区,小区里栽有一丛芭蕉。因了那丛芭蕉,竟一下子喜欢上那个小区,觉得里面的空气也一定清凉静谧。希望那个小区里会住着一个朋友或某个熟人,这样可以借故去他家而顺便路过那丛芭蕉。游苏州园林时,在那些亭台轩榭之间,会看见夏荷修竹,还有角落里的蔷薇和芭蕉。我喜欢那些百年园林里的芭蕉,回家翻相机,一相机的绿叶子。竹子是江南旧式的文人士大夫,荷花是杜丽娘那样的大户人家的闺秀,蔷薇很有丫鬟的泼皮喜相,只有芭蕉,总是寂静含蓄的。芭蕉懂得守静,可是也洒然,也婆娑摇曳。芭蕉更像是一个情怀深深的古意的女子,安然在市井烟火里。

8)黄昏时,抚镜看自己,俨然是岁月已深,而心也静。如果安居可以商量,我想要一所带庭院的房子,要种一丛芭蕉。深秋的凉夜里,在枕畔,听窗外风雨萧然,听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在中年之后,伴一丛芭蕉度流年,也横阔也细腻地度过。将过往的红紫芳菲的岁月在内心过一遍,在芭蕉的绿里过一遍,过到往事也有了芭蕉的绿意。人生就这样清凉寂静,不悲戚,也不念念。

1.以《芭蕉过雨绿生凉》为题有何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诗句,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芭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芭蕉富有绿意和清凉寂静。表达了对芭蕉的喜爱赞美,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外婆的思念,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闲淡安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章文学性,生动性。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花都开好了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那是女孩子的花。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时光便靓丽得花一样了。

③最为奇怪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太阳落山时才开。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篷,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祖母瞟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踅身到厨房里。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花在开。这样的花,开好的时候,充满阖家团聚的温馨。花名更是耐人咀嚼,祖母叫它晚婆娘花。是一个喜眉喜眼守着家的女子呀,等候着晚归的家人。天不老,地不老,情不老,永永远远。

④喜欢过一首低吟浅唱的歌,是唱兰花草的,原是胡适作的一首诗。歌中的意境美得令人心碎:“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定是一个美丽清纯的乡村少女,一天,她去山中,偶遇兰花草,把它带回家,悉心种在自家的小园里,从此种下念想。她一日跑去看三回,看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多失望多失望呀,她低眉自语,有一点点幽怨。月华如水,心中的爱恋却夜夜不能忘。是有情总被无情恼么?未必是。等到来年的春天,会“满庭花簇簇”的。

⑤亦看过一个有关花的感人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在3岁时失了母亲。父亲不忍心让小小的她受到伤害,就骗她说,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等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女孩于是一日一日跑去看桃树,整整守候了一个冬天。次年3月,满树的桃花开了。女孩问,爸爸,桃花都开好了,妈妈就要回来了吧?父亲笑笑说,哦,等屋后的蔷薇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女孩于是又充满希望地天天跑去屋后看蔷薇。等蔷薇花都开好了,做父亲的又告诉女儿,等窗台上的海棠花开好了,妈妈就回来了。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女孩在美丽的等待中长大。健康而活泼,身上没有一丝忧郁悲苦的影子。在女孩18岁生日那天,女孩深情地拥抱了父亲,俯到父亲耳边说的一句是,爸,感谢你这些年来的美丽谎言。

⑥花继续在开,爱,绵绵不绝。

⑦画家黄永玉曾在一篇回忆录里,提及到红梅花,那是他与一陈姓先生的一段忘年交。当年,黄永玉还是潦倒一穷孩子,到处教书,到处投稿,但每年除夕都会赶到陈先生家去过。那时,陈先生家红的梅花开得正好。有一年,黄永玉没能如期赶去,陈先生就给他写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花都开了,饭在等你,以为晚上那顿饭你一定赶得来,可你没有赶回来。你看,花都开了。”

⑧你看,花都开好了。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它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世界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多美好!

12.阅读全文,赏析文题“花都开好了”的妙处。

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生动形象;点名了文章的主题,各种各样的花带给人的愉悦美好;揭示了人情中的至真至善至纯,给人温暖的主题;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对花以及对人情之美的赞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把寂寞的锄头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4)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6)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8)“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11)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13)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15)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11、文章以《一把寂寞的锄头》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11、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