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滩最后的卖花阿婆6平米阁楼住30年, [复制链接]

1#

说起上海,怎么能少了

那一缕淡雅的清香

“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厘买一朵”

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来说

是儿时最清新的记忆了

每次看到都会买

可以自然花香飘一整天

可惜现如今

这样的卖花阿婆几乎看不见了…

老两口最重要的的经济收入

上海的徐忠意阿婆今年73岁

在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成都南路周围卖花

阿婆说白兰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

不管是谁来买花价格都如此

3块钱是零几年的价格了,真良心

而这,也成为老两口最重要的的经济收入

早上十点出门卖花

虽然阿婆穿着朴素

但每天出门卖花

总要保留着一份精致

买花的人多时

老两口每月收入能有两千多块钱

但七八月份,天气热,上街的人少

即使早出晚归

每月也只能赚到一千多块

晚上11点,阿婆的老伴出门进货

阿婆就负责卖花

哪怕是高温或台风

也不能耽误卖花的

天热了,只好用冰水冻着花

不要让花坏掉

花期从5月到10月

这段期间里

两人的生活就是重复着

进货、加工、卖花…

上海的文化不是只有通过沪语传承

更要通过保留上海民间文化

来发扬上海海派的内涵

路过便买上一株别在身上

不仅是在守护这些温柔的买花人

更是在守护日益暗淡的传统海派文化

“要让现在的小孩子们知道有这种花”

卖花微薄的收入

需要维持他们所有开支

而聊起卖花阿婆的生活

阿婆的丈夫莫成林都是浙江绍兴人

70年代,夫妻俩从农村来到上海打工

这些年,房租从最初的15元

涨价到千元了

阿婆和老伴两个人刚来上海时

也是各种临时工都做过的

一直到十几年前

阿婆看到人家在街边卖白兰花

自己也想尝试一下,结果第一次就卖光了

这一试就试了十几年

而30多年来,他们一直租住在6平米的阁楼

每月收入不足元

阿婆75岁的老伴莫成林

患食道管癌4年

背负医药费超40多万元

每个月还要吃中药来控制病情

这用掉了所有的积蓄

他们还背了不少外债

6平米的阁楼租了30年

每天还要下楼倒痰盂

我的天啊…

阿婆的儿媳妇

也在50岁是被查出了癌症

让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

她和老伴两个人

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几乎不买荤菜

都是吃米面和素菜

这几年,阿婆和老伴从牙缝里挤出一万块钱

她说自己除了留下租房的钱

剩下的都想打给儿子给儿媳妇治病

“我对儿子来说,只要有妈妈在,就不要怕”

前几年每次看到阿婆就买

走在前面我还追上去买,三块五块非常合理

两朵挂在胸口衣服上的那种

跟小姐妹在一起的话就多买几朵

一起帮衬也不显得伤人自尊

这样的自食其力,看着揪心

却也比那些在路边趴着在地铁上

找你“帮助”的可敬的多

可能是上海最后的卖花人了

而在整个上海

还在坚持卖白兰花、茉莉花的

如今只有十几人了

买花的人越来越少

而徐阿婆和老伴明年还会不会来卖花

也要看身体情况了

他们在绍兴上虞已经没有地了

农村盖的房子也给了两个儿子

但可以确定的是

老两口的归宿是回家而不是上海

她们大多已七八十岁

选择出来卖花,只因生计所迫

徐阿婆他们可能是上海最后一代卖花人

上海最后的卖花阿婆

这几年的香味虽然没有往年那么悠长

但并没有阻止上海小囡的购买

好希望这道风景每年能在这季节出现

前两年,也有一位卖花阿婆

阿婆的老伴已经去世

子女工作也很忙,没空来陪伴她

阿婆不愿给他们增添压力

就出来卖卖花

不为钱,主要是想找人说说话

问起阿婆,侬年纪噶大了还出来卖花啊?

阿婆就回答了这么一句

“你不懂的,今生卖花,来生漂亮”

老人的藏青色素布里装着的

是她们经历沧桑变换、喜乐悲欢后

仍葆留在内心的善良、柔和、真诚

还有对生活的执着、坚韧自强的精神

淡淡的花香让空气温润

柔韧的双手将温暖传递

祝老人和她的家人健康、幸福

推荐阅读

??官场争斗内幕,看完让你震惊!

??抓住领导的把柄就能顺风顺水?

客官!点个在看再走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