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古太酒rdquo杯l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又到一年春节时

文/方明元

瑞雪纷飞,爆竹声声。心中不免感慨万分,光阴似箭,又到春节了。

回首童年时代,我们总是盼望着春节早日到来,那是令孩子们心驰神往的盛大节日,狂欢又热闹。刚进腊月,孩子们就开始盘算年的行程。在那凭票供应商品的计划经济年代,一般家庭都省吃俭用。我渴望早早“过年”,能吃上花生、葵花子、糖果、西瓜子,能痛快地吃饱大米饭,能饱吃一顿猪肉、鱼肉、鸡肉、牛肉、肉丸子,能多天吃上白面馒头、包子、桂片糕,能穿上一身崭的衣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放下手中的书本作业,与同学、同伴们一起疯玩。还有那红包里厚厚的压岁钱,令我们怦然心动。平时难得的享受与放纵,在正月初六之前都能得到满足。

腊月初八一过就“入了年关。”从这天开始,千家万户在购置鸡、猪肉、鱼、大米、面粉、糯米、油、盐、酱、醋等年货。商店里和集市上,人们熙熙攘攘,快乐购物,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年货准备齐了,母亲更加忙碌。每到晚上,她不顾一天的劳累,系上围裙,把炉火弄得旺旺的,精心煮制各种菜肴。剁粘声和锅、碗、瓢、盆碰撞声不绝于耳,油锅里不时发出“兹兹”的响声,厨房里飘着诱人的香味。经过母亲十多天的辛勤劳动,竹匾和蓝子里的馒头、包子装满了。八仙桌上的红烧肉、煎鱼、炖鸡、肉丸、卤猪肝、花生米、香菜等美食琳琅满目,让我们眼花缭乱,口涎欲滴。

腊月二十三那天,是春节前一个重要的“祭灶节”。父亲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放下手中的生意,细心地张罗着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他拿着扫帚,把屋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抹布将供桌、八仙桌、柜子、桌子、板凳擦得一尘不染。将灶君神像贴在灶台中间,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父亲用花纸扎成的天梯、毛驴、元宝等放进灶膛焚烧,掐下一点供品扔进火中。拜过灶王爷的父亲,到门外放鞭炮,欢送灶王爷上西天,祝他一帆风顺。在鞭炮声中,我们把墙上的灶王爷像请(揭)下来,争先恐后拿着麦芽糖糊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多说好话,不要讲自己的坏话”。当灶王爷升天(在火膛内化为灰烬)后,我们利用没有“灶王爷监督”的机会,尽情玩耍。腊月二十八、九两天,每人都要把内衣、外衣换洗一次,理发、洗澡,整个家庭面貌焕然一新。

除夕这天,大红的灯笼,鲜红的对联,喜庆的挂浪,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庆贺新年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对我们来说,一年盼一回的“团圆饭”是最丰盛的家庭宴会。平时难得吃到的红烧肉、糖醋鱼、公鸡烩黄花菜、菠菜烧肉丸,唾手可得。还有那金黄色的花生米,翠绿色的香菜,雪白的豆腐,可谓色、香、味俱佳。我们可以放开肚皮饱吃一顿。丰富多彩的菜肴往桌上一摆,堂屋中顿时热气腾腾,香味浓郁。这一天家人都喜气洋洋,穿着崭新的衣服,打扮得干净、整齐。供桌上摆上水果食品,父亲焚香敬酒,祭拜祖先,然后对家庭一年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发言,接着就开始了那顿激动人心的团圆饭。父亲开怀畅饮美酒,我们给父母亲敬酒夹菜,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而父母亲也祝福我们新年学习进步,万事如意。一家人团团围坐,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谈笑风生中,我们送走了一年的愁苦,祈求新年的平安、幸福。

团圆饭吃过后,父亲开始张贴挂浪、年画和春联,期盼新的一年“花开富贵、四季平安、逢凶化吉。”父亲讲究大年初一水火不求人。临睡觉前要预藏煤球于炉灶,叫做种火,一夜不熄,象征着薪火传递,焰焰不熄,前途辉煌,事业光明。在水缸里挑满水,喻示着全家新年会喜气盈门。而母亲则忙着包饺子。她把饺子捏成元宝形,象征着一家新年财运亨通。她还在饺馅里包上伍分、贰分硬币,她说谁若吃到,谁在年内就会有财气,这寄托了母亲对明年的希望和憧憬。

大年初一早晨,我们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惊醒了。在吃过桂片糕、请财神和给父母瞌头后,我们由父亲领着,去给长辈们拜年。那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可谓各利双收。进了门后,我们一般是单膝跪地,口说:“XX瞌头来了,祝老人家长寿,新年发财。”对于我们来说,长辈们早已准备了压岁钱或礼物。那时我们之所以高高兴兴给长辈们拜年,认认真真的瞌头,说实话那是充着压岁钱或者礼物去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从初二开始,亲戚们相互宴请,提着年礼互相拜贺,互致问候,祝福新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构成了沟通融洽社会人伦关系的良机。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赏花灯、猜灯迷、舞狮子、赶旱船、听小戏,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正月十六之后,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序幕终于落下了,人们这才开始安心工作上学、工作。

童年的春节温馨而祥和,年味飘香。尽管它已经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可我对它记忆犹新。它不仅让我在那个清贫年代比平时吃好穿好,玩得开心,而且让我感受到中国春节民俗和谐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今,人们对年的意识比当年已经淡化许多,但对于“50”后们来说,他们刻骨铭的,难已忘怀。

年2月6日

END

作者简介:

方明元,笔名:日月,男,年6月出生,原籍江苏省沭阳县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海州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其作品经常发表在《散文选刊》、《北方文学》、《青海湖》、《海外文摘》、《东方散文》等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大约80多万字,是东方散文的签约作家。有16篇散文作品获得二、三等奖,其中《锦屏山背水记》、《买房的烦恼》分别获得度和度中国散文一等奖。《乌兰布统草原寻梦》一文于年8月获全国首届蔡文姬文学奖散文类一等奖。《东磊的白玉兰》一文获年5月连云港市第二届白玉兰散文奖。先后两次被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称号”。

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为本平台首发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发布,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内容,常按下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