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系列青岛行 [复制链接]

1#
马齿苋能治白癜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829/8162256.html

我第一次到青岛,是二O一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从济南坐高铁,为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而来,一个人。

时隔差不多一年,今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再次从济南坐高铁到青岛,又是追寻沈先生的足迹,龙秀林与我结伴同行。

我告诉龙秀林,一九三一年冬天,沈从文先生从济南到青岛,那时坐火车需要整整十小时,而我们现在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龙秀林是湘西十八洞村首任扶贫队长,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湘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主任,到济南挂职一年即将结束。

去年十一月中旬,龙秀林来济南挂职,为了宣传营销十八洞猕猴桃,特邀请我从湘西往北京再到济南。

一路上,我们带着四盒九十六颗猕猴桃从湘西出发,到北京农展馆宣传用了两盒,把剩下的两盒带到了济南。

我们把这段经历,各自写成了文字,题目都叫《九十六颗猕猴桃旅行记》,在互联网上反响不错。

当然,我还和龙秀林聊了沈从文先生三次到济南的故事,回长沙不久,便完成《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系列:济南行》。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也正是去年,我追寻沈先生的足迹还专程从济南到了青岛,看了他曾经住过的旧居,但文章却迟迟没有写。

甚至过去差不多一年了,我也没继续写相关行走游记。龙秀林为此感到疑惑,他曾多次问:难道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系列不写了?

我说这跟年初的疫情有关,影响了心情,但更重要的是,青岛对于沈先生一生来说,太重要了,自己还没研究好。

今年以来,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沈先生在青岛写的所有文章,也看完了他建国后三次到青岛写的书信、散文和诗歌。

于是,才又有了今年的青岛行。

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列车上我们全程戴口罩。到青岛站已是中午十二点半,下车后,我们展示健康码,顺利过关。

青岛站不远就是大海,找一个靠海的餐厅,先解决温饱问题。龙秀林点了大碗面,我吃了个套餐。

沈从文故居就在福山路三号,导航只有两公里多,我们决定沿着海边步行前去,边走边玩,个把小时就可以到。

青岛冬天的外滩有点寒冷,海风吹在人脸上,摸一摸,冰凉冰凉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凉得有些新奇。

再说我们是湘西晚辈,是为了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而去看他故居,心里暖和得很。

我告诉秀林兄,沈从文的故居不少,如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三处,除了湘西凤凰和怀化芷江,还有就是青岛了。

当然,真正产权与沈从文相关的故居只有怀化沅陵芸庐,可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拆掉了。

还有,在怀化麻阳吕家坪,《长河》故事背景地,我也看到过“沈从文故居”,但还没考证清楚,也就没挂文物保护牌了。

我们边走边聊,很快就到福山路三号了。

这栋建在山坡上面朝大海的洋楼红瓦黄墙,共有三层,大门和我去年看到的一样:铁将军把门,紧锁着。

铁门两边都挂有“沈从文故居”的牌子,一块牌子写着“文化名人故居”,一块写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

我们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等了很久,路过的行人很少;找了半天,附近楼房的大门也都紧关着。

在大门紧锁、窗户紧闭、从来没有对外开放的沈从文故居,我们站在门外显然有些失望。

好在沈先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我们得知,他刚到青岛时,这栋小楼才刚建成,作为集体宿舍,住了十二人,他只是其中之一。

但沈先生已经非常满足了:“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挂的薜萝,耳听到附近一个什么人家一阵钢琴的声音……我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在《凤子》中还这样写道:“从他住处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眺望到远远的海,每日无时不在那里变化颜色。”

一九六一年八月,时隔整整三十年后,沈从文在《青岛游记》中依然对这栋房子记忆犹新。

“小院中有一大丛珍珠梅开得正十分茂盛,从楼上窗口望出去,即有一片不同层次的明绿逼近眼底:近处是树木,稍远是大海,更远是天云,几乎全是绿色。因此卅年来在我记忆和感情中,总忘不了这一树白花和一片明绿。”

一九五八年,山东大学已迁至济南,旧校址如今在中国海洋大学内。我们无法进入沈先生故居,便决定去学校走走。

学校不远,我们戴着口罩主动和门卫交流,他抬起正在玩手机的头说,疫情期间,不准外人进入。

扫健康码不行,留电话不行,说湖南是低风险区也不行,我们只好朝学校老房子望了望,在校门口拍了张照片,黯然离开。

准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到青岛只生活了两年,从一九三一年八月到一九三三年八月。

一九三一年八月,经徐志摩推荐,沈从文从上海到青岛大学中文系应聘当讲师,九月七日开学,九妹沈岳萌也跟随他读书。

一年前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校长是杨振声,闻一多为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与之前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和武汉大学教书不同,沈从文到青岛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

一九三一年,对于即将“三十而立”的沈从文来说,几乎是“死亡”深深地“教育”了他!

新年第一天得知的消息竟然是父亲在湘西凤凰病逝,自己视为最好的朋友、共产*员张采真在武汉一座牌楼下被斩首示众。

没有多久,早年和自己一起离开凤凰去沅陵当兵的满振先,也在常德桃源被自动步枪打死……

二月七日,那个和沈从文、丁玲在北京、上海同甘共苦的好友胡也频,又在上海龙华被人秘密地用排枪攒射……

还没有从悲伤中调整过来,十一月十九日,他生命中的贵人徐志摩,“一个‘想飞’的人,给在云雾里烧毁了。”

往事历历在目,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与亲友们交往的点点滴滴,沈从文时不时地悲从中来,常常禁不住泪流满面。

但生活还得要继续。

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漫步到青岛的海边,望着天空中飘起的白云,看着脚下阵阵卷起的海浪,在静默与孤独中,找到了自我。

“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我有一颗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

“一切花草既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于阳春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的生命上的花朵,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魅力与芬芳。”

也是这个时候,沈从文对大海和人生有了一种特别的认识,并影响了一生。

“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当然,正是经历了一连串的人生变故,沈从文内心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他化悲痛为力量,在写作上逐渐成为“比较优秀的一员”。

一九三一年,沈从文发表作品四十多篇,出版了《沈从文子集》、《石子船》、《龙朱》、《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文集。

在这一年中,沈从文开创了《废邮存底》系列谈创作的书信体短文写作,并一直延续到一九四八年。

有趣的是,《废邮存底》第一篇就是情书,发表在《文艺月刊》上,这也是沈从文给张兆和数百封情书中唯一公开发表的一封。

这封情书的开头,穿越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至今还为不少痴情男女津津乐道。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九三一年,中国羊年,也正是那一年,蒋介石不顾内忧外患的家国之恨,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

那一年,蒋介石先后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江西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的挚友蔡和森六月则在广州被国民*杀害。

一九三一年最具影响的是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事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为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又开始进攻上海,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敌,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地处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在一月二十九日就遭到日军轰炸而全毁,沈从文待印的三本小说集也灰飞烟灭。

在炮火枪声中和民族大义面前,沈从文没有被吓到,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一九三二年,沈从文先生最重要的作品,无疑是暑假期间三个星期一气呵成完成的《从文自传》。

身在青岛,《从文自传》写作的地理中心却是湘西,最终也只写到离开湘西闯进北京的一九二三年,至此戛然而止。

《从文自传》共十八篇文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在凤凰的少年记忆,后一部分写离开家乡闯荡社会的经历。

这本自传的写作背景是应朋友邀约完成,看似十分偶然,实际上对于沈从文一生来说,都意义非凡。

在写作上,正是这种轻松自如、干脆明朗的表达方式,让他解除了习惯上的一切束缚。

在内容上,他说是说“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其实是抛砖引玉。

他真心希望读者思考的是,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一般来说,人们写自传是为了回忆过去,是为了重温和整理以往的人生历程与经验留存于世,与有缘人分享。

也可以这么认为,这种写作行为是面向过去的,多是德高望重和有人生丰富阅历老者来完成。

沈从文在三十岁那年就写了《从文自传》,说白了,是通过这种写作,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

从此,沈从文的写作达到了新境界,最具代表个人特色的作品也就呼之欲出了。

果然,没有多久,大约一年多,酝酿于青岛、完成于北京的《边城》横空出世,从而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

不少读者认为,《从文自传》只是一本文学自传,其实回望沈从文的一生,那段经历何尝不是一段中国历史的缩影?

更重要的是,这本自传还给人启迪,人生路上,除了抬头望天、低头看路,还要停下来反思。

这就是如今社会广泛流传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同样是不忘初心,用充满诗意的话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当初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

反思是一种美德。对于个人是,对于单位是,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又何尝不是?

一九三二年暑假,除了完成自传,沈从文还做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主动去苏州看了刚从中国公学毕业的张兆和。

七月末,他取道上海,在一次饭局上,沈从文偶然结识了巴金,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却一见如故,并从此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

才认识不久,沈从文就把卖稿子的钱交给了巴金,由他来代购一些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带着这些礼物,他八月初去了苏州。

到了苏州九如巷,张兆和却又不在家。进退两难之际,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主动邀请他进门,他却不知所措的留个地址就走了。

老师远道来看学生,见面地点是旅馆,张兆和死活不去。后来在二姐的指点下,她邀请沈从文到家里玩。

到了张家,沈从文发挥了会讲故事的特长,得到了张家弟弟们认可,特别是五弟张寰和还用零用钱给他买了汽水喝。

重情重义的湘西汉子大为感动,当即承诺“我写些故事给你读”,后来真写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为张家小五哥”字样。

两年前,我在追寻沈从文先生苏州行中,曾专程去了苏州九如巷,见到了时年89岁的周孝华老人,她是张寰和的爱人。

周老牙齿洁白整齐,眼明目聪,面容慈祥。她说,二O一四年,九十六岁的张寰和去世了,去世前,还不停地念起沈先生。

我们聊了沈先生与张家小五哥的故事,聊得最多的还是一九三二年那个美妙的暑假。

那年暑假后,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杨振声辞职去了北京,闻一多也去了清华大学,赵太侔出任山东大学校长。

九月初,巴金应沈从文邀请,到青岛住了一个星期。“他把那间屋子让给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

日子在恋爱人眼中是漫长的,在青岛,沈从文一边教书,一边给张兆和写信,然后一边等她回信。

很快到了寒假,沈从文又一次去了苏州。去之前在书信里就谈了提亲之事,如果张家父母同意,就让他“乡下人喝杯甜酒”。

张家二姐张允和主动做媒,和父母一说即成。在给沈从文电报中,她用了一个“允”字,既表示婚事允了,又署了媒人的名字。

张家三妹张兆和却担心沈从文看不明白,于是一个人又悄悄跑到电报局,发了民国最浪漫的电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无疑,二十二岁的张兆和真心接纳了沈从文,并带他从苏州到上海拜见了父母,随即两人订婚。

订婚后,张兆和随沈从文来到青岛,并在山东大学图书馆编辑外文书目,和她共事的,就是后来改名为江青的年轻女性。

那时江青一边做事,一边读书,还请沈先生改过她的作品,月薪只有三十元的她,也曾想通过写作改变命运。

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苦苦追求的恋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是而立之年沈从文的人生大事,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于是,喜欢旅游的沈从文带着张兆和玩遍了青岛的沙滩海岸和山山水水,最难忘的莫过于崂山之行了。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沈从文和张兆和到崂山玩,走北九水,“路过一个小乡村中,碰到人家有老者死亡,报庙招魂当中有一个小女儿哭泣,形成《边城》写作的幻念。”

沈从文当即向张兆和许下愿心:“我懂得这个有丧事女孩子的欢乐和痛苦,正如懂得你的纯厚与爱好一样多一样深切。我要把她的不幸,和你为人的善良部分结合起来,好好用一个故事重现,作为我给你的一件礼物,你信不信。”

张兆和只是微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沈从文却从她的微笑中找到了力量:“我完全相信,女人生命本来就是由信出发,终止于爱,恰恰和你们男子一切由思出发,终点为知;二而一,都接触了生命本体,了解了生命,方式可不一样。”

这些话都是沈从文自作多情从女人微笑中“翻译”出来的,但翻译得非常正确,这从后来完成的《边城》中,已得到完全证实。

沈从文陪张兆和到崂山显然不是第一次。

早在一九三二年初,沈从文刚到青岛不久,就与杨振声、闻一多等同事到过崂山,还在山中勾留约七天。

那时张兆和还没接纳他,在上清宫,即三百多年前蒲松龄《聊斋志异》提到了庙里古玉兰花树下,他曾对一神秘女人充满好感。

她是当时青岛大学的外文教师,两人各在大玉兰花下一侧默默地看花约一个小时。“我照习惯总充满一种羞怯心情。”

第三四天到棋盘石时,沈从文独自采百合花回,却被另一位相熟的女人把花夺去,直接给了那位外文女教师。

看到这种状况,沈从文“却因之在另外一种不易形容中跑了。”

第三次是在崂山白云洞“三步紧”悬崖上,“不巧又第三次和这修女式教师相遇,同看云海……”

以上文字见于一九六二年《白玉兰花引》跋中,这是解放后沈从文继年和年后第三次到青岛所写。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到青岛,时年六十岁。

往事如梦,物是人非,六十岁的老人不由感慨万千:“春来玉兰花争发,白中微碧怯抚摩。对之默默曾相识,盈盈美目注澄波。”

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那个你,又到底是谁呢?也许大约可能是《边城》中的另一个翠翠吧?!

我们决定到崂山走走。

其实去年冬天第一次到青岛时,为了追寻《边城》最初的萌发之地,我就专程去过北九水。

北九水在崂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顶北麓。

青岛朋友李天才告诉我:白沙河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也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

北九水为峡谷地带,山水顺流而下,遇崖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漩,漩处必腾出一潭绿水,在崂山中称之“九水明漪”。

由于是秋冬时节,凉风拂面,很冷,北九水人少,我们没有走多远,就去了崂顶之下的沙子口。

依然是天公不作美,准备上山时,竟然下起了小雨,我们当时便放弃了登山,带着些许遗憾回了济南。

今年,我们决定夜宿沙子口,计划第二天上午登崂顶,下午再去太清宫。

为了详细了解崂山的美景,登山前,我们还花两百元找了一位导游,姓董,龙秀林称她为董小姐。

董小姐很热情,家就住在崂山下的董家村。她说当了十多年的导游,对当地很熟悉,就是不请她,也免费送我们导游图。

想想人生地不熟,有个人介绍也好,况且这个董小姐很热心,我们就请了她。

帮我们购票、扫健康码,董小姐很娴熟。她笑着说,崂山是中国海岸最高峰,崂顶海拔米,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原来,在全国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而起,绕崂山海岸线长达88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越到山顶,岩石越大越突兀,也越集中。

这就是著名的崂山花岗岩。岩石有肉红色、白色和灰色,矿物结晶成颗粒状。

董小姐说,大约一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岩石崩裂,就形成了这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

有趣的是,崂山在海拔千米左右有道奇特的分界线:同样是落叶松,山下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山上则枯枝败叶、空荡寂寥。

枯枝败叶之下,我们还看见了积雪。越往上走,积雪越多越厚。积雪多躲在树下,这些树有白檀、桤木、山樱、麻栎等等。

在白雪皑皑的崂顶,我们还看到了果实红色的鸡树条,它有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天目琼花。

天目琼花,花开似雪,果赤如丹,生命力极其顽强。

我们在崂顶一边看海听风,一边赏雪观花,虽然太阳下很冷,但景物之幻异,心情之舒畅,都不是一般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的。

由于在山顶的耽搁,吃完中餐到太清宫快下午四点半了,董小姐所说的六点关门,提前了一个半小时。

任凭我们怎么请求,卖门票的人都不答应进寺。我看了看他,他板着脸,身穿某旅游公司的衣服,原来他不是道士啊。

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又不会穿墙之术,只好作罢。

回程的路上,我想,如今的崂山,应该比沈从文来玩时更美更方便,但就自由出入来说,我们却远没有那个年代那么幸福。

再仔细想想,这种现象仅仅只出现在崂山吗?

为了这再来的冬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完)。

刘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大汉控股集团等单位和景区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摄影及视频:刘明,龙秀林,董小姐。

“刘明”个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