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彩云南丽江大理与茶马古道系列一丽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4395.html

七彩云南——丽江大理与茶马古道系列一

丽江古城与木府风云

作者

清风

不到丽江,你很难想象,在中华广袤的土地上,还有这么一片至纯至净而美得让人心醉的人间天堂。

从丽江一下飞机,沿途,我就看到清清的湖泊、青黄相间的灌木、高高的枝头上如白蝴蝶翩飞一般的白玉兰花,还有远处青色的山峦。明媚的阳光下,大团白絮状的云朵飘在碧空,就像轻盈的舞者,但它们是脱离凡尘的,在天空无拘无束地舒展,也让天底下变得祥和而安宁。

下午2点左右的光景,我从位于祥和路附近的酒店出发,自古城南门牌坊进去,开始了对丽江古城的游览。

古城,就像一座生机盎然的大花园。一尘不染的街道两旁,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绽放,一条水渠从街的一侧缓缓流过,花的芬芳、水的清亮,渲染和润泽了整条古街。街角高耸入云的云杉苍劲挺拔,就像这座古城,历经千年而容颜不老。一些路口的柳树,虽然不再像夏季那样枝繁叶茂,却像风度翩翩的绅士,置身红尘之处,静观岁月如水,流年无期。

这里,似乎已经提前进入了初春。

走在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已脱去冬衣,换上春装:女士们穿着靓丽的衣服,花枝招展;男人们穿着休闲衣衫,显得洒脱干练。他们连走姿都是雀跃的,好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而我呢,像陶渊明笔下进入桃花源的人吧,舒展着筋骨,睁着好奇的眼睛,细细打量着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古城。

古街、古巷、古建筑,这是我对丽江古城最大的观感。建筑大都是木质的,飞檐出角,上下两层,下层店铺,上层居住,融合了汉、白、纳西族风格。

以红色角砾岩铺就的街巷纵横交错,街道悠长,小巷狭窄。街旁的小楼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但此刻,它们依旧丰满而鲜活——看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色诱人的特产小吃:鲜花饼、灌浆豆腐、丽江粑粑、拍响的手鼓,正在锻造的银器……游客们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乐器声,叫卖声,人声鼎沸;空气里夹杂着现烹食物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这里的街道一侧大都修有水渠,水流或明或暗,汩汩作响,有的在渠里安放转动的水车,给街巷增添了不少情趣。小巷家家户户的墙上,悬挂或覆满红的粉的白的花朵;院里,或盆栽或植竹;这里的人家,现在成了酒吧、餐吧、客栈、茶馆,或是文旅小店……充满着浓浓的诗意与浪漫情调。

沿着七一街往前走,听着水声,或循着地势,随便沿着一条向低的小巷,都可以走到一条名叫束河的玉河支流边。

这条旖旎的河流,在暖暖的阳光里,妩媚而迷人。水流清澈见底,两岸花团锦簇,一条花舫停泊在溪流中间,供来往的游人观赏。

单孔石拱桥,是束河的点睛之笔。河道蜿蜒,杨柳依依,一弯小桥横跨两岸。岸上临水铺面,挂满红通通的灯笼。流水追逐远山,白云倒映水面,微风轻拂脸颊,令人心旷神怡。

其实,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座,桥梁形制不一,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而我眼前的这座万子桥,也很有讲究。它是由明代一祈求子嗣的富户捐建,石料特选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寓意“子孙万千”,因而得名。这位富户的名姓没有刻在石碑上,但这座桥却给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从河边走回来,穿过熙攘的人流,我来到“官门口”。这是通往“木府”的城门楼,沿着“新院巷”往前走,路右侧,一座石桥过去,可看到“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徐霞客是伟大的旅行家,它在当时交通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能走如此之远,让人想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话的含义。

石牌坊上的“天雨流芳”四个大字,让我停下脚步。一旁是私塾先生给学生上课的群雕,群雕一侧石碑上有文字介绍:“天雨流芳”一词,汉纳两音,一语双意。汉语释义为“皇恩浩荡如春雨滋润”,纳西音意为“读书去吧”。历史上,木氏首领接受汉文化最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纳西族的汉学教育渊源可上溯至元朝。明代木氏土司大力倡导纳西族汉文写作。清康熙年间,孔子六十六代孙孔兴询来丽江任通判,兴办丽江学府,为汉学教育又一次推波助澜。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大兴汉学,修书院,建学馆,习汉文。光绪末年,丽江已有3个书院、31个义学馆,在“天雨流芳”劝学古训鞭策下,这里学风浓烈,登科及第无数。

木府

继续往前,便是丽江曾经的木氏土司衙门——木府了,这也是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的策源地了吧?

木府门前,有一“忠义坊”,石牌坊匾额镌刻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的“忠义”二字。据说是木府以前对朝廷积极纳贡,皇帝深为认可,特赐匾嘉许。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声名远播,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现在的木府,也是在年丽江大地震之后的复建作品,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原与纳西文化的有机融合。

进到木府,首先看到的是议事厅,富丽堂皇,气势宏大,是原来土司议政的地方,木府是原丽江的政治中心,以前很多的地方政事,都在这里议定与发布。

出了议事厅,便是万卷楼。此楼是木氏土司的藏书楼,建于嘉靖年间,收集有中原各种典籍、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甘珠尔》等等。史载:“楼中凡宋、明各善本数以万计,群书锓版亦备其大要。”万卷楼和木牌坊匾额“天雨流芳”,都体现了木氏家族“学书明礼”的家教家风。

殿

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政事、家事,一公一私,公私分明。内有历代土司为官介绍。从历史上看,木氏家族还是开明而有远见的。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归顺明廷,不仅避免了杀戮,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好评与信赖。明洪武十五年(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姓氏,朱元璋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汉姓“木”,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从护法殿出来,看到前方是玉音楼,楼前两棵古树,招人注意。一棵紫薇,一棵山玉兰,紫薇树瘦骨嶙峋,枝干突兀,树龄已多年;山玉兰主干敦实,树叶翠绿,显示着生命的苍劲与活力。而院中的白玉兰与粉红的杏花、洁白的桃花,正争奇斗艳,让你感受到浓郁而逼人的春天气息。

鲜花映衬下的玉音楼,原是迎接朝廷圣旨和歌舞宴乐的地方。光碧楼则是后花园门楼,也是木府宴请宾客的宴会厅。《丽江府志》记载:“巍峨壮观,称甲滇西”,进去后,就是木氏家的花园了。这里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格调。

木府设计,遵循中国风水文化。古人建筑通常“坐北朝南”,但木氏土司在建造宫殿式木府时,却是朝向太阳和东方,因为太阳和木是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也是皇帝朱元璋所赐纳西族之姓。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所以木府坐西朝东,并且左有青龙(玉龙雪山),右有白虎(虎山),背靠玄武(狮子山),东南方向有龟山、蛇山对峙而把守关隘。木府怀抱于古城,既有枕狮山而升阳刚之气,又有环玉水而具太极之脉。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汉文化的开放和吸纳精神。

沿着山坡上去,不多久,便是建于山坡上的三清殿。它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象征,也是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地处茶马古道要塞的丽江,多教并存,有儒释道以及本土东巴教,多元信仰,让这里神秘而玄奥。

三清殿原本在玉音楼旁,几经毁坏,地震后,修建在了木府后花园狮子山上。殿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殿内供奉道教三清佛像:中为玉清原始天尊,左为太清道德天尊,右为上清灵宝天尊。正殿左房挂着法道字帖,右面则有八卦图表。

站在三清殿,俯瞰丽江,可以看到古城在群山环抱之中,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丽江古城为什么没有城墙?那是因为丽江古城,也被称为四方城,因为“木”字在四方的口中为“困”,是为不吉利。站在高处,还可以看出木府是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形制非常规整。这让我想起,有一次站在北京景山高处(也叫煤山),远眺故宫的相似情形。“开门是诸侯,关门是天子”,北有故宫,南有木府。

在狮子山古柏深处,还建有木氏祭祀天祖的祠庙。“迎旭日而得木气”,木府,可谓占尽了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从怡然亭走下来,我又参观了木家院。它是木家的生活区,一进三院,清代建筑,家院展示了土司婚姻、纳西族风俗文化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徐木友谊厅”,讲述了徐霞客与木府的历史往事。

崇祯十二年(年)正月二十五日,徐霞客到达丽江,受到土司木增的盛情款待。我想,他们见面,一定相谈甚欢。木增想了解中原及江南厚重的文化,以及外面的世界,而徐霞客一定想知道纳西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他们的交往,是倾心之交,亦是汉族与纳西族文化之交。甚至在徐双足俱废时,木增派人用滑竿把他扛回江阴老家。我想起几年前,到江阴讲课,顺便去游览徐霞客故居及墓园。看到他母亲当年送他出游告别的渡口,感叹徐母的通情达理与徐霞客的坚韧不拔。

徐霞客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一代“游圣”,一生致力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考察,被誉为“千古奇人”。晚年的徐霞客到达丽江时,看到堪比皇宫的木府,大为惊讶,他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此时,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一派民居繁盛之景象。

我突然又想到,刚才在木府门口,一尊“情谊”的双人雕塑,看来就应该说的是木增与徐霞客了吧。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的木氏土司家族,见证了纳西族发展的历史,也映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更体现了丽江古城沧桑求变的历史。

——年1月20日晚丽江古城和玺酒店

丽江古城摄影:清风

往期相关作品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一

杀虎口,那一抹消散的历史硝烟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二

走西口,那一曲凄婉悲壮的民族迁徙之歌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三

一个人,一座城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四

贺兰山,北魏王朝的起源地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五

大同古城,历尽风霜的塞外明珠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六

大同古城,“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七

代王府,九龙壁与那场血雨腥风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八

云冈石窟——一朵盛开在边塞的“菩提莲”

清风历史散文之大漠长风系列九(结尾篇)

人天北柱——北岳恒山

作者简介:

崔自三,笔名清风,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游学、访问。年4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一、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时光的脚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