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闲着中庭栀子花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注意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35.html

闲着中庭栀子花

陆游是“卖花人的始祖”,他那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让人想到春雨空濛,烟雨杏花,一律是江南的清新幽静,春水含情。江南石巷,窄窄长长,斜风细雨也是一道风光。屋檐滴水,滴滴答答,“杏花哎——杏花……”,叫卖声在小巷低回,芬芳馥郁一路飘过去。

没有见过卖杏花,叫卖栀子花、白兰花(黄角兰),倒是在南昌阳明路一侧的巷子里遇见过。这些用数字冠名的经路、纬路,路不大,有不少老铺子,也相当于南昌的巷子了。卖花人挎篮走上路,篮子里装满带着晶莹露水的栀子花、串成项链的白兰花。卖花人择一朵别在胸前、霜鬓上,倒也挺有情趣,跟他们的叫卖声浑然天成。

幽幽巷子,似乎,篮子里装的不是花,是季节化生的一个个动词,随时可以飞动起来,弧线都是幽香的。

栀子花别名枝子、黄栀子,唐代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诗句都是什么意思呢?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留在院子中的芳香,多么地宁洽自在!

许是太过喜欢诗中美景,以至于至今只喜欢单瓣的栀子花,此种多为野生,只在山中有,那简约的样子,挺配“闲着中庭栀子花”的自在自适——只可意会,不宜入画。明代“吴门画派”开山鼻祖沈周,作有栀子花诗,亦是遗貌取神。意境如花香,坐实了,就如搽痱子的花露水,俗不可耐,空有香气刺鼻。

初夏,雨后,山里,赏栀子花,要在这个时候、这样的地方。一路进山,一路空气向好。轻轻呼吸,清静而绵柔的气息幽幽然。哦,前方有栀子花。停下脚步,闭着眼睛,让气息与花香拥抱。若是犟着,非要近之深嗅,是不妥协的郁烈气息,也许从此便惧了它的浓烈。人世不也如此,深究总是多失望。

人与植物,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观赏。

定南城中有山,山中筑城,初夏的傍晚、早晨,有闲心者,入山里去,松涛裹挟着栀子花香,让人沉醉。苏东坡自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月色下、竹柏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样的美景,为何只有“我俩”看到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说得真好,闲听栀子花开,闲闻栀子花香。山水风物本无主,有闲便是主人。

有闲才是对花香的最好信仰。

栀子花白衣绿萼黄蕊,君子、绅士的装扮。在一派绿油油中,跳跃着几点白,调皮的样子,亦是灵巧的气质。若要用女子形容栀子,非江南女子莫属。其它地方的美女如花,到底缺少栀子的水色、栀子的韵味。许多文学作品,以栀子指代美女。《掰开的婚姻》中,主人公的名字是邱栀子,绝色美女一枚,她特别喜欢栀子。整部小说,栀子是她情感绵长的意象。

《花镜》里说栀子“色白而香烈”。从朴素的生物学原理而言,白花因为无色,需以香味吸引虫子传播花粉。海涅就此延伸说道:“女人的道德,好比白色香花的香味,吸引着绅士。”赏茶花,亦喜白茶花,不妖不艳,不需高攀,不拒人,可以近身深交。

园林中的绿篱、色块,常选栀子。栀子常绿,有花有香,月上柳梢,广场舞的嘈杂已散去,约上一两人散步,或坐在池塘边,凉风阵阵,淡而稠的花香,是栀子的神赐。而人遇见栀子,便是神遇了。栀子提升了人的格。一个有格之人,情味隽永,化俗入雅,在满是灰尘的人世,留下清新、清爽的背影。

人工栽培的栀子,花瓣繁复,花边如波浪线形,在立夏与小满之间,开在花带的灌木色块中,蚂蚁在其中宣示领地,它们不停地走动,以为走过的地方便是囊中版图。花香无形,它飘过的地方,都是她的世界。

今天下班,路过东江湿地公园,停车,绕湖漫步。紫叶碧桃花开如绚,栀子花在季春和煦的阳光下,微微意思了几朵,是在向季节致敬吧?她的盛花期,在蝉鸣高枝的初夏。与野蔷薇一样,栀子连春接夏,春天托她们在初夏的时光中,把心事尽情地倾诉。

图片摄影吴涛

码字工匠李乐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