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仰熙学生作文精选(十四)
新八、新九年级学生习作《消失的风景》发表组(3)
AUG.23
sun??
COMEON!
好作文
又要来啦!
01
消失的风景
林随谦上宝中学新八年级
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地平线,暖黄的路灯亮起,公交车驶过街角的老屋,恍惚间,人们聚集在老屋外、手摇纸扇、或坐着或站着、软糯的吴侬软语萦绕在耳边的场景又在眼前浮现。
小时候,阿娘住在老式小区里,拥挤、破旧,可我每次去了总赖着不肯走。夏天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去,弄堂口摆小摊的老伯伯已经支好货架,坐在条凳上准备迎接着他的第一位客人;穿着太极练功服的王阿娘生好炉子炖上中药罐,待到那淡淡的中药味飘出来,便在弄堂一角扎开马步;公共厨房里,胖阿姨笃悠悠得搅拌着乳白的豆浆,勺子一上一下,豆浆就均匀地倒入碗中,放在每一户人家的牛奶箱上。慢慢地,弄堂热闹起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嗒嗒嗒”的高跟鞋声、“锵锵锵”的炒菜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吴侬软语“今朝额小菜碧碧绿”、“姆妈,再会”、“侬好呀,早饭吃过了伐”……这弄堂的清早上演着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那时小小的我,总跟着阿娘起个大早,跟在她屁股后面在弄条里进进出出。阿娘有时忙不过来,隔壁毛阿姨就一把把我抱到她的膝头:“阿拉上海囡囡要讲上海闲话,侬姓啥?我姓黄,啥额黄?草头黄?啥额草?青草……”闻着毛阿姨身上淡淡的白兰花香味,听着那一口酥软似蜜糖的上海话,我不由地摇头晃脑跟着唱起来。
时光是温柔的,在家长里短之间缓缓走过。不知从何时起,摆小摊的老伯伯被孩子接到了国外;王阿娘的中药罐里再也没有飘出中药味;牛奶箱上的豆浆不知何时起也不见了。清晨薄雾中的那一句“侬好”“再会”越来越稀少,而我也终究要离开这里去上学。
住进了人车分离的高档小区,进进出出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很好的民办小学上学,老师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同学之间的交谈夹杂着英文。渐渐地,儿时清晨弄堂的风景模糊起来,温柔的软语已经很久没有说过。
当公交车用上海话报出熟悉的站名时,儿时清晨弄堂里那一道风景在眼前如画卷般徐徐收起,那熟悉的吴侬软语,那亲切的市井气息,那温暖的街坊邻居……
都说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的回忆,上海的弄堂,那渐渐消失的风景,是这座城市根植在我血脉中的记忆。
消逝的风景
02
徐韶茹上宝中学新八年级
电影院内,荧幕上《人约黄昏》的画面将整个播放厅映得昏黄,紧盯着面前的屏幕中的老上海场景,我的双眼顿时迷离了,仿佛又看到那一幕幕早已消逝风景……
“砰,砰”煤球的响声又在街边发出。记得小时候,每到夜晚,街口总会有一位老爷爷站着。一只煤炉,几块炭,一只风箱,一捧米,总能在老爷爷充满魔法的手中化作诱人的美味。每当有人要吃时,总会带上一袋米或是年糕。交给老爷爷,只见他悠闲地坐在一个板凳上,一手扶着风箱,一手晃动着煤炉,煤球在煤炉中上下翻转、跳动,仿佛几颗顽皮的小球。突然,煤炉中发出一声巨响——“砰”,这时,老爷爷将爆好的米花放进一个袋子。金黄的米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一粒粒的米花仿佛一朵朵金灿灿的花。放入嘴中轻轻咀嚼,米花在口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入口即化,软软的,甜蜜中带着香味。
听爸爸妈妈说,小时候他们家里还没有煤气灶,总会用煤球烧饭。当时,老式的青石板马路上,一幢幢黑白房屋间开着一家烟杂店,一棵棵梧桐树间放着几张藤椅,各式各样的物品堆满在街道上,小小的房子里总会整齐地在墙角叠着一块块煤饼。每天吃晚饭前,他们总会用蒲扇扇上半个小时,再烧饭,顿时,煤饼便会烟雾滚滚贯穿整个弄堂。若是煤饼没有烧尽,还会留到第二天继续使用。那时,几家人总会挤在一个灶间里面烧饭,大家其乐融融,一边烧饭,一边交流着家长里短、生活琐事,昏暗的灰黄色下,人们总会一边烧饭,一边哼唱着越剧,有时,烧完的饭大家还会互相分享。那时,没有高新的科技,没有明亮硕大的房屋,没有焦躁与忙碌,只有温暖与欢乐在小弄堂里弥漫。
在时光的柔水中,生活也在不断改变。如今,人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也不再需要爆炒米花来满足味蕾;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也变得愈发快捷、方便,一些我们曾经熟悉的、习以为常的烟火气息,却随着高速发展的生活而逐渐消逝,成为我们眼中消逝的风景。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未来,会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成为过去,也总会有各种新鲜的事物向我们招手,成为现在。
电影画面依旧在闪烁跳跃着,展现着时光擦拭不去的岁月的痕迹。大街小巷,烟火里弄;高楼广厦,繁华光景。旧时的风景虽然已经在我们眼前消逝,但会存于我们心中,成为永远的美好。
03
消逝的风景
华心怡文来中学新八年级
骑着自行车嘎吱嘎吱地碾过水泥路,在弄堂中穿梭,“让一让”的喊声随着穿堂风一同袭来;街边路口,走进一间方方正正格子间,便能与与亲人聊上几句;“马兰花,马兰花,刮风细雨都不怕”孩童跳橡皮筋的声音,传入每家每户的窗户……
上海,不知何时开始了蜕变。从原来的弄堂巷子,变成了如今的高楼大厦,耸立云间。从前的那些上海味道,已经成了消逝的风景……
走进一个方方正正的格子间,投下两枚硬币或插入一张磁卡,与远在异乡的朋友通个电话,这便是电话亭。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电话亭,只听长辈说起过,以前大街小巷都有。
公用电话亭,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现如今,手机的广泛使用,推倒了电话亭——红色的亭子,黄色的电话机挂在玻璃上——这个风景,已经消逝了吧……
那消逝的风景,我不曾见过,已然不再……
依稀记得,那是六七年前。晚间,骑上一辆自行车出去锻炼。那时,还没什么人夜跑,马路上空荡荡的,有的,便是那灯火斑斓和上海独有的烟火气。小区门口,有一个自行车铺,老板是本地人,不记得长什么样了,只记得他很和善,有时推着车子去打气,我稚嫩的声音便传出来:“叔叔,帮忙车子打一下气。”他忙招呼我。好了后,我问他多少钱,他只是笑笑,摆摆手。后来才发现,那里打气从不收钱,打气筒常年在店外,可以随便用。不知什么时候,那家店关了,小屋子也被铲平,那个打气筒也从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共享单车。
那消逝的风景,我不曾想过,会被取代……
父辈的童年游戏,少不了跳橡皮筋。听妈妈提到过,那时没有什么玩具,有的也都是自己制作的。那会儿的女生,几乎个个都会跳橡皮筋,下课后,放学后,逮着机会就跳。两个人撑着橡皮筋,其他人在中间跳。看着妈妈那神采奕奕的样子,就可以知道,她们的童年,因为又这个游戏而充满了欢声笑语。人手一根的翻花绳,转瞬即逝,变成了电子游戏。我从未见过的,也从未玩过的橡皮筋,就这么落后了……
那消逝的风景,我不曾玩过,就已消失……
上海,不知何时完成了蜕变。但梧桐树依旧在原地,日日夜夜飘落的叶子,为那片空地遮风挡雨。
日月流转,时光穿梭,消逝的风景或许不能再现,但曾经的温暖却永久埋藏于人们心中,装点了岁月与人生。
消逝的风景
04
张珩上闵外新八年级
霓虹绚丽灿烂,高楼拔地而起,黄浦江倒映尘世喧嚣……上海,脚踏这方土,蓦然回首,某些封藏角落的风景,已悄然逝去。
我站在尚未拆尽的旧屋子前,心中感慨万千,旧时的美好一一浮现眼前,思绪随长风飘到很久很久以前,飘到曾经的老上海弄堂深处。
仍记幼年时,住在老上海弄堂的旧屋里,狭小的空间能塞下一家子人,吱呀吱呀的小床三个人挤。“小曦,快来一起玩呀!”初春暖阳下,与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趴在广场地上玩弹珠,眯起眼,抬起手,“叮”一声,“打中了!打中了!”伙伴们嚷着,闹着,嬉戏着。弹珠互相碰撞,奏出篇篇动听乐章。“今朝侬切额撒?”“腌笃鲜!明朝来阿拉屋里尝尝米道伐?”仲夏月光里,与外婆一道乘凉,搬把藤编躺椅,拿把草编扇子,摇着椅,扇着扇,和街坊邻里互相问候,交谈甚欢。“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寒冬凛风中,小小木屋,自是最佳避所,窝在被窝,听老式收音机播放着越剧,偶尔的滋滋声并不吵闹,反是多了岁月的沉淀,愈发动听,有时还能听见外婆和邻居太太,沉浸地哼着,唱着,笑着。
回忆像默片播放着,刻下一寸寸旧时光。我忽然回过神,老弄堂早已不复存在。正午的阳光洒在老房子木质的墙上,湛蓝的天空偶尔有几丝云彩飘过,眼前的老屋无人居住,只是安静的沉睡在城市喧嚣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岁月的斑驳。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散了,如今已各自背起书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曾经乘凉的树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而开阔的的停车场;我轻轻叹着往昔,忆着旧时光,淡淡的感慨涌上心头。
城市飞速进步,那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事或物,终会离开,成为眼中消逝的风景。我们怀念过去,怀念消逝的事物,但消逝的终不会回来。
人要向前看,向前走,铭记过去,也展望未来。就让旧日的风景随时光消逝吧,那些消逝的风景,定会成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照亮未来的路。
05
消逝的风景
汤坤上宝中学新八年级
风过了,落叶依旧;雪化了,水迹犹存;太阳隐了,余热仍然。一些风景消逝了,但它们也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底。
放学了,我走到校门口,耳边是淅淅沥沥的雨声。环顾四周,并未发现妈妈的身影,我拿出书包里的定位电话,在一棵法国梧桐下拨通了号码……猛然想起,这里曾有过一个电话亭。
大约在几年前,电话亭还未完全没落,上学路上就有一个。红色的长方体嵌着几块玻璃,优雅而端庄。尽管电话亭的铁壳子有些生锈,尽管有两三块玻璃裂了,尽管电话机有上世纪的时代感。在那时看,这还是一些永远不会变的建筑,像那街边的法国梧桐,尽管落叶萧萧,但仍会焕发新的活力。
可是,它真的会吗?
记忆中,总是在放学的时候有人用电话亭。夕阳中,阳光透过玻璃留下斑驳碎影,被依稀一个人的影子遮住了大半,或是打电话给家长的刚放学的学生,或是老人,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我也用过一次电话亭,那次放学时,妈妈并没能准时来接我。我从同学那儿借了一块钱,投进去,拨了号,听筒沉默了一会儿,传来等待的提示音,我看着那夕阳中有些发亮的淡黄色灯罩,心中莫名生出一些惆怅。
那段记忆中的电话亭,随着夕阳一起黯淡下去了,逐渐归路黑夜,并且再也没有重现于光明之中。
似乎是一个暑假,也似乎是一夜之间,这间电话亭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中,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地基供人们凭吊,再后来,那地基也被抹去了。但我知道,它在我心中还有一小截残影,矗立在夕阳残照中。那里,有一个不清楚的人影,时在时去,旁边也有一棵法国梧桐,并且总是落叶纷纷。
又是一个黄昏,散步时路过那电话亭的原址,阳光依旧闪耀着,法国梧桐在风中沙沙摇曳,电话亭却已为时代所摈弃。科技不断进步,该过去的总会过去,人类的脚步从不停歇,时代的车轮永不逆转。很多事,就想那电话亭一样,可以怀念,不必停留。
赵老师点评
这依旧是一组以“消失的风景”为题的同材异构文章,几篇文章选材近似,也基本上就着两大中心——回忆美好与着眼未来展开记叙、抒情。
林随谦同学的文章中心明确。语言生动流畅,富有特色。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第二段对弄堂早晨的场面描写,细致传神,极富画面感。
徐韶茹同学的文章结构完整,中心明确。但文中对老式爆米花的描写存在错误,且第三段写“煤球”的篇幅太大,与文章中心关联不大。
华心怡同学的文章采用横式结构磁轭消失的店铺、设施与游戏,结构文章,语言流畅,每个片段后用总结省略号,增强了文章的情感。但总结的语句语义上存在包含关系且文章结尾处中心不够明确。
张珩同学的文章描写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但最大问题在于文章倒数第三段的衔接过渡作用未体现,这一段应与上段形成今夕对比,情感上由消极转为积极,以突出结尾的中心。
汤坤同学的文章只写电话亭一样事物展开叙事,语言形象,中心明确,衔接过渡自然恰当。
END
仰熙秋季班火热招生中??
仰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