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体会文章独特的情味;
2.丰富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语言赏析能力和散文的自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学习任务一:补写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1.学生交流思维导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开篇写“朋友约画”,然后引出“想念昆明的雨”。接下来写昆明的雨季和雨季中的景物,先写“雨季特点”,再写很多“雨中的景”,还写了“雨中的事”。“雨中的景”除了“菌子”外,还写了“仙人掌“杨梅”“缅桂花”;“菌子”又写了很多种类,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2.教师出示菌子图片。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菌子,激发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菌子的文字,从汪曾祺那些烙上美食家印记的描写中初步体会他对昆明记忆之深,思念之浓。
3.教师小结:从思维导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文中写“雨季特点”“雨季的景”“雨季的事”,都是为了表达“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这一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见,作者用反复的方式强调突出本文的情感。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二、学习任务二:掌握解读密码,读出文章情味
写景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实是为抒发情感,即景物描写的用意不在写景,而是描绘某种氛围,传达一种情味。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又说:“但不能一味地平淡。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因此,读汪曾祺的文章,要注重读出其平淡中的情味,而解读这情味,也有解读的密码。
密码一:从字缝里读
学生交流预学案自学成果,预设举例:
1.文章开篇具体写了我给朋友画的画和画上的题字:在“我”看来,这是最有昆明特点的景与物,自然引出下文写昆明的雨、仙人掌的昆明民俗风情、昆明的菌子等内容。
2.第8段写昆明的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中的两个“真”、“一点都不酸”“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的两个“都”,饱含着作者对昆明火炭梅的赞美之情,特别是“好像”一词,语气中暗含不确定,但偏说别处的杨梅“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情到深处才如此。
“从字缝里读”,就是通过咀嚼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读懂蕴含在词句中的情感,这是一种常用的散文阅读方法。
密码二:从标点符号里读
标点符号是种奇妙的东西,尤其是与文章一结合,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魅力。找一找你觉得耐人寻味的标点符号,读一读,与大家分享你读出的它特有的韵味。
学生交流预学案自学成果,预设举例: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词语间停顿一般用顿号,此处用逗号有何妙处?
1.破折号
①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②“卖杨梅——”
2.括号
第9段: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
第10段: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
这些括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说明这些内容?
3.问号叹号连用
第7段:“这种东西也能吃?!”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前后两次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小标点里大乾坤。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汪曾祺的语言虽是“平平常常”,如话家常,却是平淡自然,饶有趣味。
密码三:从留白处读。
1.教师举例引导思考:第6段中说:“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怕扎的仅是猪和羊吗?人就不怕扎吗?那为什么没有写人?
作者写种仙人掌代替篱笆,是挡猪和羊,而人不用挡,不会入,我们可从中读出昆明人的淳朴。这是作者的用意所在。这种手法,叫留白。
2.教师以冰山理论解释留白。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读文章,要通过读“八分之一”的文字和形象,读出“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
3.生再读文章,读出留白处的内容。
(1)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此处写“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么是什么呢?
(2)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作者为什么特别写看陈圆圆的石像?
(3)“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我”会想些什么?
(4)酒店小酌一事,作者写自己与好友德熙因下雨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坐了一下午,“我”与德熙会说些什么?从中能读出怎样的情味?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我们在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不妨从这三方面入手(师边说边把板书的“字缝”、“标点”、“留白”三个词语,勾勒成一只眼睛),带上一双慧眼,透过字背读出文章的情味。
《昆明的雨》预学案
1.汪曾祺与昆明
汪曾祺19岁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较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如沈从文、朱德熙等师长和朋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尽管是客居他乡,汪曾祺很快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他把昆明当作第二故乡。在昆明的七年多时间里,他处处留踪迹,从文林街到正义路,从府甬道到翠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作为度过了最重要的青年时代的地方,昆明给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一生中,他写昆明生活的作品有几十篇,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曰:“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年。”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的书写和称赞。
2.汪曾祺及其散文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他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他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一、学习任务一:梳理内容
完成《作业本》P88第4题(思考的结果直接写在《作业本》上)。
二、学习任务二:品读文章
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又说:“但不能一味地平淡。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因此,读汪曾祺的文章,要注重读出其平淡中的情味。
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趣味呢?
1.密码一:从字缝里读
仿照示例,找出你喜欢的句段,结合具体的词语在文中做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示例1:
2.密码二:读标点符号
请找出你觉得耐人寻味的标点符号,品析理解蕴含其中的情味。
3.密码三:
你还发现有其他解读密码吗?请结合例子具体说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