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大口吃着西瓜,汁水溢出,留住的却是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把整座城市串联起来的,便是那上海弄堂。
弄堂的春——温心
春天就是从弄堂口的一碗小馄饨开始的。蛋皮汤加点虾皮,盛完小馄饨,撒一把香菜,热气和香气直扑脸庞。早饭过后,大人们穿着过年买的新衣服去上班了。
午后,弄堂里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叫卖声。“栀子花,白兰花……”,“啊有撒坏额棕棒修哇,啊有撒坏额藤棒修哇!”傍晚,妈妈们一到家就去到“女人的天堂”灶披间烧菜去了。当时的灶披间和卫生间是合用的,哦不,那时候有些家里没有卫生间!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样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弄堂的夏——开心
夏天的早晨要从一碗葱油拌面开始。弄堂的拐弯处,还是那家店。听的时候听到野营老师说“葱油拌面续葱不续面。”个到满滑稽额。
讲到滑稽,中午么就去大世界看滑稽戏。姚慕双、周柏春两位老艺术家当时的配合是真好!《七十二家房客》、《十三人麻将》,经典滑稽戏生动入人心。看好滑稽戏回弄堂买冷饮:断棒冰3分,盐水棒冰4分,雪糕8分,中冰砖4角2分,简砖2角1分,要知道吃上一块简砖,那是多开心啊!
吃好晚饭么,就吃吃西瓜。吃西瓜可不容易!要有厂里医生开证明,证明生病才能去买着吃!一整个西瓜要用绳子绑着放到井里转一圈拿上来,这可比冰箱里拿出来的赞的多!井水泡脚在夏日也是很多见的,但后来听人说水太凉,要得关节炎,大家也就不泡了。晚上么,把席子铺在家门口的路上,在买不起空调的那个年代,穿堂风是最好的享受。
弄堂的秋——爱心
一根筷子穿8根油条,一个小过盛满豆浆,胃口好来块大饼,粢饭,四大金刚,齐了。弄堂里一家人的早饭,真丰盛!
老人喜欢听戏。徐玉兰老师的徐派越剧,杨飞飞老师的沪剧,王彬彬老师的锡剧。收音机里,或者直接去美琪大戏院,兰心大剧院,老人们对听戏的执着,只有他们懂。
秋天也是个甜蜜的季节。复兴公园啊,外滩恋爱墙啊,不要太闹猛啊!大家不牵手,只是偶尔靠一下,联防队员抓得也是起劲!结婚的人也很多,四件套是必不可少的,老酒、香烟、火腿、蛋糕。但用这些讨好丈人,远比不上对人家姑娘真心吧!
小女孩最希望能涂一涂妈妈柜子里的百雀羚雪花膏和胭脂。这些连妈妈们都太舍得常用,但她们很希望自己是个公主,就自己涂咯,一不小心雪花膏挖出个洞,马上放回原处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过。
弄堂的冬——暖心
一碗咸浆或一碗豆花,什么暖和吃什么,冬日的早饭就要暖和!孩子们用白粉笔在运动鞋上涂一涂,就去上课了,大人们收拾好行头也早早地去厂里上班,大家都知道快放寒假了,快过年了!南京路上人头攒动是大家在置办年货,第一食品商店里买火腿,买奶糖,第一百货公司买羊绒衫,买新衣服。回家经过菜场叫肉贩做两串香肠,还有的腌制咸肉,买甲鱼……
过年前几天,肉票,鱼票,粮票,这个时候全部好开始用了,年夜饭可重要啊!大人们从大年夜早上就开始忙活,烧红烧肉,切成骰子快一刚!贪吃点的大孩子顾不得烫,偷偷拿几块扔进嘴里就跑。
十四五岁的孩子会被大人叫去磨水磨粉。一直不停地磨,若到年初一还没磨完,粉会变成红色,这个糯米粉包汤团就不好吃了。一家中有个宁波人会做正宗黑洋酥汤馅的汤团的,就嗲啦!这汤团的香味准保会停驻在弄堂里的每家每户。
老虎灶在冬天要提一下。当时有个笑话,人家看到你不小心撞到你怎么办?拿两个热水瓶,保证他们躲的远远的!当时条件不好,小市民过着快乐的日子,不追求生活的品质,很高的档次,一家人吃饱穿暖就好,偶尔有些生活情调,那是不得了!
如今老虎灶,石库门一直在拆,再也没有当年的日子,生活水平提高,大家过上好日子,但联系也少了。很幸运我认识一批人,喜欢拍照,专拍石库门和石库门里的生活,传承着老上海的神韵。走在梧桐成片的路上,看着仅剩的洋房和少有的石库门,抹不去的是申城的记忆。
作者:张晨乐
语文教师卢蓓华点评:
城市的巨轮滚滚向前,城市的记忆渐行渐远。对于00后的孩子而言,老上海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破旧落后还是典雅芬芳,是不愿靠近还是心驰神往?作者虽然未曾亲身经历文中春夏秋冬这一幕幕场景,但即便是从父辈哪里听来一些场景、片段,也足以在心中镌刻下点点滴滴充满温情的美好。
是的,年少的我们愿意和上海一起御风前行,但我们也愿意时而停下脚步,回眸心中充满韵味的老上海,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是上海人最珍贵的宝藏。
学生点评一:
正如文章标题“申城的记忆”。全文都在围绕作者儿时在上海弄堂的回忆展开,开门见山的引出了全文中心—怀念上海的记忆。文章总分总结构,以上海的四季分别展开回忆,并使用了小标题简单概括,使文章结构更清晰明了。语言风格简单生动活泼,形象地描绘出老上海生活场景,特色地道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儿时记忆的怀念与不舍。让我印象分外深刻的是,作者对当时人物精细的刻画(孩子们为主),无论是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都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孩子们的调皮活泼,女生的爱美之心,邻里间的热情分享,使文章更加具有真实感,也增添了几分活泼灵动。表现了自己对弄堂生活的喜爱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上海历史记忆的保留的深刻,对于现在部分宝贵地历史遗产消逝的惋惜留念。作为一个上海人,这也是一篇真切而地道的文章!(袁文豪)
学生点评二: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上海弄堂生活的回忆和依恋,选材新颖,结构紧凑,并且巧妙的运用小标题,将整篇文章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方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分别描写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并且在每个小标题后面都用了一个让人十分温暖的词语,不仅概括了该段的内容,同时也使读者感到了丝丝暖意,整篇文章体现出了上海老弄堂居民的善良,热情与好客,快乐,传达了许多正能量,而文章的语言也简洁朴素,没有过于华丽的修饰,却很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形象,并且文章中出现了许多上海所独特的东西,像表演家姚慕双,当时的雪糕,各种各样的剧院等,所描述的场景,也让人十分向往,语言生动活泼,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张子越)
学生点评三:
作者在开头描写了一段吃上海特色西瓜的场景,较风趣的描写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文中小吃的描写也使我印象深刻,边读着,西瓜,汤圆等美食的香味已蔓延在周围。
文中许多上海话的运用恰到好处,紧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让我们上海人看着有一种熟悉温馨感,其他地区的读者看着会有新奇感,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我在读这些生动的话语时,便会觉得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弄堂,感受那些其乐融融的气氛。
文中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开叙述,小标题概括了每一段的中心,简单明了,使读者读的清楚明白。我看着一件件美好动人的小事,邻里间的生活,自己内心也万分感动。(王思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