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叫卖声成为上海弄堂间
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
当这些悦耳动听的叫卖声
再次响起
又会唤起您怎样的弄堂记忆
本周故事│弄堂里的叫卖声(上集)
首播时间:12月26日(周六)中午11:30
重播时间:12月28日(周一)中午11:30
播出频道:新闻综合频道
节目预告片抢先看:
内容介绍
十九世纪末,石库门开始在上海出现,弄堂里便有了小贩们或高亢或低沉的叫卖声。
著名配音演员曹雷至今还记得当年自己出演的话剧《上海屋檐下》里的那些弄堂叫卖声。
清晨,伴随着海关大钟,弄堂里传来了“马桶拎出来”的声音,接着一阵阵哗啦啦刷马桶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弄堂叫卖声的序曲,接着大饼油条、老虎脚爪的叫卖声在弄堂口不断回响,还有胸前挂着木匣叫卖方糕、茯苓糕和黄香糕、薄荷糕的。弄堂里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居民们并不感到聒噪,因为这些叫卖声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拂晓时刻的海关大钟
▲刷马桶
编导札记│走街串巷叫卖声
本期编导:曾凡荣
栀子花,白兰花,香喷喷咯栀子花。削刀,磨剪刀,麻油馓子,脆麻花,方糕,茯苓糕,定胜糕,薄荷糕,大饼油条,老虎脚爪。
初接到这个选题,觉得难度很大,因为从事叫卖老行当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即使现在还在干这些手艺活,也不会走街串巷地叫卖了。而且在过去的年代,摄像机的镜头很少会对准这些弄堂里的老手艺人,相关视频资料肯定是少之又少。
于是我翻箱倒柜,从自己的硬盘里找到一段一年前偶然拍摄到的曹雷老师表演弄堂叫卖的资料,就是这段资料让我重拾信心,于是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曹雷老师,表示一定要采访到她,采访到曹雷老师,整个片子就成功了一半。
跟曹雷老师闲聊时,她提到当年从戏剧学院毕业时公演的话剧《上海屋檐下》,当时的导演朱端钧先生就提出用上海弄堂的叫卖声来表现整个一天的时间。出于这部话剧的需要,她收集了从清晨到深夜,上海弄堂里一天的叫卖声。
曹雷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当即我就确定了节目讲述的纵线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上海弄堂一天的叫卖声的变化,同时在横向上会涉及到苏州、浙江、江西、广东等各地手艺人不同特色的叫卖声。
上海早晨的声音很有特色——海关钟声、有轨电车的铛铛声,倒马桶的声音,这些都是上海弄堂最早、最有特点的声音,这些声音虽然不是叫卖声,但却是弄堂所有声音的序曲,曹雷老师称之为“清晨交响曲”。因此,我以这些声音作为序,由此引出弄堂的叫卖声,这样整个弄堂从早晨到深夜,所有的声音就变得完整起来。
▲卖花
▲修棕绷
▲磨剪刀
▲箍桶
更为巧合的是,我在网上查资料时,偶然发现“姑苏吆喝”已于年6月申报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整理和发掘“姑苏吆喝”的刘骥,他的身份也很特别,刘先生童年在上海长大,如今定居在苏州。刘骥小时候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苏州,一半的时间生活在上海,而上海弄堂里吆喝叫卖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苏州人,包括卖点心、小吃、栀子花白兰花、修补东西的手艺人都是苏州人,因此他们叫卖时肯定会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在这一点上苏州和上海是一致的,而刘骥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通过叫卖声在苏州和上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上海弄堂的叫卖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频率很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居在上海的作家,如叶圣陶、夏丏尊、鲁迅、张爱玲等,他们撰写的散文中也常谈及叫卖声,但可惜的是昔日那些悦耳动听的叫卖声,如今只能在戏曲或上海的滑稽戏段子里听到一二,聊以慰藉了。
对于上海石库门弄堂的保护,包括对上海弄堂叫卖声的保护,迫在眉睫,希望通过《弄堂里的叫卖声》这期节目,能勾起老上海人对弄堂生活的记忆,并能引起有关部门对上海石库门弄堂以及弄堂叫卖声保护的重视。
欲知更多内容,敬请收看本期《上海故事》。
分享: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可将本文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即可订阅。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