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略有删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村民、规划师、村干部、街道领导等从各个角度谈旧改前后变迁、讲传承、谋发展;二是探寻莲塘古村独特的乡村文化。本文作者:何瑞琪、缪璟、李昕。
一张小竹桌,摆放着习字本和铅笔。在千年宋朝古村莲塘的农家巷陌,98岁的杨婆婆正在一笔一划地学写自己的名字,为领取第一笔社保款和将来的旧改补偿做准备。
不远处,粤芯芯片、百济神州和诺诚健华等一批世界级工厂已经拔地而起,将高端科技和先进制造融为一体,冲刺占领未来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在黄埔区九佛街道,这片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神奇的亲密接触。
九佛街位于黄埔区的最北端,因为远离市区,这里的9条近千年历史的村庄,曾经有过“身属广州、活在乡野”的尴尬,处于人穷村贫的状况。
今年6月以来,九佛街确立了旧改全覆盖的策略,发起拆迁大会战,攻坚克难。截止10月中旬已完成拆迁面积多万平方米,远超上级要求的20万平方米拆除任务。
以往“老大难”的拆迁问题,在九佛11个旧改项目中被一一攻克。石窝洞、山龙一、二社项目分别实现%和99%的表决通过率,一个月整体拆除完毕。很多原来没有纳入区级计划的项目,也因为“快拆”得到了“快批”的支持,马不停蹄进入“快建”阶段。
石窝洞经济社已完成整体拆除
01
旧改大家谈
佛塱村民陈红梅
起早贪黑种白玉兰,一年收入才两三千
佛塱地偏,生活苦,从广州过来要三、四个小时,一路颠簸。年通了水泥路,情况好一些了,但生活条件还是差,整条村几乎找不到空调。
除了种少数水稻自己家吃外,大家一方面种菜增加收入来源,一方面利用山地种白玉兰。白玉兰花期短,凌晨一两点要赶着采摘,五点就要送到市场去卖。全家辛苦干一年,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元。个别家里种的多,好的年份能收入一万多,已经算很好了。
卖菜也很辛苦。凌晨两点就要起来摘,忙碌五六个小时,赶着七点送到太平镇的批发集市上。中午回来休息一下,下午又要到田里栽种耕作。
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关键是收入低,所以都去城里打工了。只有老一辈还在干,盖房子、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全靠这些微薄的收入攒出来的。
村子要改造,我当然支持。除了积极签约,我们也没闲着,争取把自己的环境改善一下。以前大家种田忙,也没有环境整治,村里平常都会将家禽放出来,满地都是垃圾粪便、污水横流。
现在,大家在政府的号召之下,努力整治自己的居住环境,连垃圾分类都开始了。我参加了环境整治小组,会定期去检查村民家禽的圈养情况,村民都比较配合。现即便村里还没有完成全部的改造,现在看起来,整个佛塱村的村容村貌都会比以前干净整洁很多。
想想以前吃的苦,我就更想赶快改造,尽早过上好日子。以后我们这里就是城市了,新家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蟹庄村民张锐辉
十多年前专门跑到猎德去看,说不出的羡慕。
我们蟹庄发展得不好,主要是位置偏,就一条龙马路通过,村里一没厂房二没产业。村子到现在就两个士多店,离最近的凤凰市场还要四五公里远。家家户户用煤气罐,有时候煮着饭突然没气了,要等两三个小时才能送新罐来。
村里没发展,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我也在广州做了多年建筑。大概十多年前,我专门跑到猎德去看,后来到杨箕去看,心里说不出的羡慕。
现在蟹庄启动三旧改造了,我们村民非常欢迎。大家都像我一样,看到了其他的旧村改造成功了,那些是竖起来的标杆,让大家看到了将来我们的样子。所以我们村表决签约都很积极。
以前蟹庄没规划,交通十分不便。虽然山青水秀,但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质量差。村民希望三旧改造完成后,能从此住上环境舒适优美、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还有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规范管理。
三旧改造才刚刚开始,未来具体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但不管怎么样,这块地肯定都会产生经济价值。干什么都比务农强,现在村里已经没人种田了。
我听说蟹庄将来会是知识城重点发展区域,会有外地人才来安居乐业,未来我们的生活圈子、生活质量、生活品位肯定都会向城市的标准看齐。
广州市城市更新研究院主任规划师刘娴
世界一流名师设计“枫下之心”,村集体物业百万方
城市更新规划有很多要考虑的地方,比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等等,以满足产业和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功能服务需要。
我们会邀请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操刀枫下村建设项目。
枫下村位于知识城北起步区的核心,区位条件很好。我们在做规划的前期准备时,综合考量了广州市、黄埔区以及知识城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然后对枫下村现有周边产业进行梳理,结合村民对旧村改造的要求,最终确定它改造的定位是“科创智谷、生态新城”。
目前,地铁14号线知识城支线在枫下设站,这里也将会成为枫下村交通站点的TOD。
我们的城市设计将在南北走向上,以九龙大道以及地铁14号线作为基础,整合目前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上下游链条,沿途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同时配套相应的商业和服务业。
枫下TOD规划效果图
在东西走向上,会结合生态居住功能,打造一个生活服务发展的轴线。我们会对建筑的高度进行布局,呈现一个大疏大密的格局,整个片区的空间结构比较有序列感和韵律感。
经过初步的测算,枫下村的旧村改造可以提供大约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面积,新增30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区域。规划上将集中设计中小学校、卫生服务站、市政服务点等服务配套设施,满足村民补齐公共配套短板的要求,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在城市规划上我们也会考虑村民对于文化传承的要求。目前枫下村留有几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祠堂。我们会结合社区的空间配套对它们进行整合利用,将其融入到社区生活中。
同时,枫下村的周边水系与建村历史密切相关,希望能充分利用水这个重要文化,将水引入未来的居住组团,结合生态新城的定位以及海绵城市等高标准的城市设计,让村民能更好地延续对枫下村的文化记忆。
莲塘村修志人蔡唯朗
传统祠堂和公社食堂保存完好,希望修旧如旧,活化利用
莲塘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陈姓入粤始祖陈彦约的第五代子孙时四、季四两兄弟居住在重岗村,大哥时四以养鸭为生,经常赶鸭到如今的莲塘村放养,见到这边风光秀丽,就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定居。
如今我们在村里看到的时四陈公祠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就是为了纪念时四公。
莲塘村的地理位置远离广州市区,长久以来交通不便,拆迁工作进行得比较晚,因此得以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非常珍贵,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
现在莲塘把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和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很重视文化测传承。
莲塘村现存有时四陈公祠、鸿佑家塾、莲塘第一食堂旧址、莲塘营部第二食堂旧址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莲塘村保留着2座50年代人民公社食堂,一座由原来的民房改造而成,另一座则是当时新建的苏联式建筑,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没有遭到破坏,这是非常宝贵的近代历史遗存。
我在莲塘村了解到,自古留存下来的陈时四的祖居如今已不复存在,令人惋惜。
这些历史建筑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拆了就是没有了,即使一时半载找不到好的处置方式,我也希望这些历史建筑能得到原样保留和修缮,“修旧如旧”,以后总有机会让它们得到更好地活化利用。
90后山龙村村支书陈锐康
提供更多城市服务,壮大集体经济
山龙村过去是比较穷的,村里远离交通要道,缺乏发展空间,所以村民一直务农为生。每年靠鱼塘、林地、集体物业的承包出租,村集体收入一年才几万元。
幸好我们赶上了知识城的发展,等到了三旧改造的机遇,大家签约的积极性很高。年村民投票的时候,99%的人支持旧村改造,没有一个人不同意,只有极少数弃权不投票,选择观望。
这里有个小插曲,我们周边的很多村都选择整村搬迁,但村民想到自己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也流传了几百年的历史,所以还是选择三旧改造,留住自己的根。
将来,我们一方面希望改善人居环境,另外也想提高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村里教育资源很差,现在只有一个幼儿园,年连小学都解散了,未来通过旧改,这里会建有九年一贯制学校。
9月25日晚,山龙村举行搬迁宴。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另外,规划还包括医疗站、活动中心等等,对村民来说是很大的人居环境的提升。
另一方面,村里有留用地指标,我们将结合知识城的产业发展,建好商业综合体等相应的配套设施。按照旧改政策方案,开发商将配套建设约20万平方米的集体物业给村里,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现在村里面很多年轻的男性去学习开钩机,勤奋点的月薪收入上万元,一个带一个很积极去做。一些女性选择去幼儿园做幼师,收入也比较稳定。
其实我们将来可以提供城市服务,比如做保洁、保安及园林绿化服务等,大家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解决三旧改造后村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大家的共同愿望是能及早改造、及早回迁,早日搬回新家。
山龙村改造效果图,最终以批复为准
九佛街*工委书记姚锦全
对于没钱的开发商,会及时调整。旧改最重要的是公平。
九佛街有9条村,11个旧改项目,总拆迁量是万平方米左右。原本计划2年完成的工作,现在我们缩短至半年内,也就意味着今年年底12月份要完成90%的拆除任务。
在九佛街三旧改造全面提速的背后,*建引领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
首先,村*支部和村干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有的村社干部都加班加点、全面推进,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从另一个角度,三旧改造离不开开发商这个主体。我们提出“认钱不认人”,对于拿不出资金的开发商,我们会及时调整。在山龙村石窝洞,上一个开发商拖了一个月,进展缓慢,我们马上换下,请来下一个实力更强的开发商。最后,石窝洞项目从正式启动到拆除完毕只用了28天时间。
此外,为了回应村民的愿景,九佛实行“拆建并举”的措施。每个项目拆除进行到50%以上时,相关的选址、规划就会相应出炉。
对于公建配套、回迁房等方面,我们在批之前,由经联社为主体进行报建。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旧改项目村民都拥有优选选择权,先优先选择回迁的地址,再设计融资区地块,这等于是给村民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此外,为了照顾村民中的困难群体,我们设定了人均回迁安置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的最低保障线,这个保障力度可以说在整个广州市是最大的。
我始终认为,顺利推进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给村民一个公平、给村集体一个公平、给开发商一个公平。我们所有的流程都是公平公开的状态。不能让贪婪的人得逞,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是最公平的体现。
一般三旧改造项目,要走预约测量、预约签约、预约交楼、预约拆除流程,但在九佛街,所有的程序都是反推进行的。
在枫下村,有0多户正在预约测量、签约、拆除,这是别人都不敢想象的。这意味着九佛街的群众已经达到了共识,积极地配合和支持旧改工作。
02古村文化印记
在快节奏的拆迁和建设中,九佛街莲塘这一历史文化名村,即将迎来华丽转身。
莲塘村始建于南宋端宗景炎年间(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介绍,莲塘村的三旧改造项目,不仅会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还将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莲塘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大榕树和一口水塘。这株老榕树有六七百年历史,树干约要六七个人才能围得过,至今仍枝繁叶茂;水塘内种满荷花,每当盛夏便会满池碧绿。
水塘背后是一片绵延的古村建筑,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呈梳式布局,体现岭南地方特色。
公社食堂:忆往昔峥嵘岁月
在莲塘村的建筑群中,有两座建筑格外特别,它们就是莲塘第一食堂和莲塘营部第二食堂。
两个食堂均建于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第二食堂沿用民房改造而成,第一食堂则是当时新建的仿苏式建筑。两个食堂均完好保存,这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历史见证。
与村内老人聊起大食堂,他们依旧十分兴奋。据老人回忆,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公社一声号令,青年们便组成突击队,仅用五天便建起新食堂。
虽然食堂早已停用,但老人们每次路过,都会想起那段热情高涨的岁月。
美食寻访:独具特色的莲塘小吃
莲塘拥有几个出名的小吃,第一个是濑粉。莲塘的水取自帽峰山,水质很好,用山水所做的濑粉十分开胃。同时,莲塘濑粉的配料也是独具特色,不仅有河里的贝类,还有山里的山坑鱼,味道更加鲜美。
第二个是凉粉。莲塘的凉粉由凉草粉所制作而成,这一带以丘陵地貌为主,山势十分适合种凉粉。走入村民田地,仍可以看到许多人家的田头都种有凉粉草,莲塘凉粉便是由这些凉草粉熬制而成。
第三个是番薯饼。莲塘村自然环境优越,水土质量好,种出来的番薯糖分很多,所做的番薯饼也是味道香甜,口感软糯。
白兰清香:被忽略的特色物产
提起莲塘村,人们都会想到无边莲叶,但这里还有一种特产,那就是白兰花。
广州是白兰花的主要产地,而九佛是广州白兰花的主要种植地,在九佛的诸多村落中,又属莲塘村种得最多。
在莲塘,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过白兰花,走访当地村民,很多人都有关于种植和贩卖白兰花的少时记忆。
由于地处丘陵地区,水土没有受到污染,莲塘村所种的白兰花香气十分浓郁,摘取后的白兰花也大多用于香精制作。
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白兰花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如今莲塘村已看不到白兰花种植的影子,但在村落西部的白玉兰公园仍留有当年白兰花热潮的痕迹。
相关文章,点击查看
黄埔对旧改开发商亮剑:抬高准入门槛,严禁卖给下家!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