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远自过江船。这里的“玉骨冰肌”,说的就是茉莉花。玉骨冰肌最早见苏轼的一首很著名的诗词《洞仙歌》,原文如下: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说的就是苏轼七八岁的时候,从眉州过来一位朱姓的老尼姑,老人家高寿啊,九十岁了。当然,古代僧尼一向有自夸的习惯,估计年龄有水份。
这一夜,蜀主孟昶和宠妃花蕊夫人纳凉摩诃池。孟昶是后蜀有名的风流天子,亡国之君,被北宋灭亡后,仅仅在开封七日就突然去世,野史说是当时的赵匡胤一眼就相中了花蕊夫人,故意整死了他。当然,一旦亡国,君王将相都是尘埃,自然也成了人家的案上之肉,原属正常。扯远了,回到《洞仙歌》,窃以为,这首诗词也就是首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最为绝妙,仿佛一位极其雅致、秀美恬静的古代女人款款走来。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句诗句用到茉莉花真是再恰当不过。
曾有一段时间,超喜欢茉莉花,总感觉它淡雅素净,清爽宜人。夏至过后,昼长夜短,溽热不减,好在寓所临湖,有风清寂、添凉。其实,我是最不耐闲暇的,若放下手里的事情,临窗凝眸,必然是有所思之时。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且抛下所有的杂事和心事,顿感万物俱静,小窗幽致,清泠洒然。临窗那盆茉莉花狭长的嫩绿叶子里,藏着一朵朵白色的花朵,香风几阵,令人沉醉。
梅花宜冷君宜热,一样香魂两样看
小时候读一些杂书,最是向往茉莉花开遍的江南了。那些书里的江南,如果没有茉莉花,女子们简直不能算是过夏日。身着薄纱的女子,不疾不徐,走过江南的矮墙竹篱,转过几座拱石桥,踏过几条幽幽深巷,大概总会遇到几位挎着竹篮唤卖茉莉花的阿婆。她们绾着一个低低的发髻,着水乡的蓝布衣裳,偶然还扎着蜡染的围裙,包着头巾。一串串新鲜的茉莉花穿在细细的丝线上,簌簌丛丛,紧紧凑凑。或含苞怒放、或半露半吐,娇柔的淡雅色泽,无需低俯,便能嗅到那幽袅的甜香。这就是世间小女儿最欢喜的时候了,掏出一些零钱,拣取一串,或挂在衣襟上,或围在发束,未等走近,既沁人心脾,那种江南小女子的娇羞妩媚,再加上吴侬软语、温柔似水,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若碰巧阿婆再会几声“茉莉花来白兰花”的小调声,更是完美了。少年时,也曾到过常熟,偶遇夏日的小女子,纤手串茉莉,记得当时,也取了两串。一串别在衣襟,一串别在包包上,那芬芳扑鼻的花,哪怕单是放在手心,亦觉满心欢喜。
周瘦鹃曾写,吴侬软语,原已历历可听,而“一声声唤最圆匀”,那无过于唤卖茉莉花的苏州女儿了。这般卖花女,大多从虎丘而来。为此,浪漫多情的作家还写了一首诗:
生小吴娃脸似霰,莺声嘹呖破喧哗,长街唤卖白兰花。
借问儿家何处是?虎丘山脚水之涯,回眸一笑髻鬟斜。
其实,这般的风情早在明清时,便已经颇盛。《清嘉录》中记载了珠兰茉莉花市:
珠兰茉莉花来自他省,薰风欲拂,以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珠兰辄取其子,号为撇梗;茉莉花则去蒂衡值,号大爪花。花蕊之连蒂者,专供妇女簪戴,虎丘花农盛以马头篮沿门叫鬻,谓之戴花。零红碎绿,五色鲜浓
单是读着文字,便能想象出《盛世滋生图》中那般热闹的繁华景象:脂粉味与幽袅花香味相融合,女子们团扇轻摇,缓鬓倾髻,软媚着人,买一朵花簪发髻上,绰约旖旎。
清代的吴绮在《岭南风物记》里记载说,广州有茉莉花田,当地人在夏秋之交摘来用竹篾穿在一起做成灯球,晚上当作蜡烛来点,“香色皆异常”,像明珠一样光洁。
情味于人最浓处,
梦回犹觉衣边香。
彼时起,心里便埋下了一个心愿:
花香如人、能烘托出女子优雅气质,君不见闻香识人吗?
世间总有一种香适合自己,如玉骨冰肌的女子,不张扬,却透着清洁温婉的内蕴。
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偏爱淡色的花朵,茉莉、栀子、白莲、白梅,乃至春日的白玉兰。
那是根植在少年时代甜蜜的记忆,一个遥远的梦想,久远到要等一阵花香来唤起。
一方野趣盎然、满眼绿意的庭院,一隅的花香向晚,有风吹过,衣袖留香。
再有一位良人相对,那便是神仙也不换的日子了。
有时很奇怪啊,明明是少年时的点滴回忆,到如今依然是百转千回,柔肠百结。
由此可见,天生的情感细微丰富,确凿无疑。
那些姿态、气味、色彩与彼时的心绪,在风雨沧桑的中年之后,从未曾有丝毫褪色。
真不知是人生的幸还是不幸了?
不过和诗词给人的感觉不同,茉莉花是与人亲近的。屈大均说,茉莉的香气“旖旎近人”,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就是“花以月明开,香因人气甚”。
夏风最是知情识趣了,它眼见花魂欲飞不能的娇态,便悄悄伸出造化之手,把那月影下淡淡的花影轻轻牵住,送向它们想去的地方,让深透灵魂的香气、凉气,弥漫于曲栏、庭院,弥漫于整个夏夜。
珠络香悬风紧处,玉壶人在月明中。
如珠似玉,悬挂轻帐,盈盈香气,无限清幽。
巧笑倩兮的美人和花草一样,总是惹人怜惜,尤其是清洁秀美的白色系。
她们不似牡丹、红芍一样,姹紫嫣红开遍,锦绣繁花,以色彩夺人。
她们隐于墙隅,不问世事,只爱烟霞。
想与花儿相依相偎,
取一簌,或簪发、或别于衣襟。
再对镜自顾,或新妆于人,
“挽就鸳鸯新样鬓,茉莉花朵也成双。”
唐太宗李世民有咏茉莉花的诗句:“冰姿素淡广寒女,雪魄轻盈姑射仙。”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开。”
一向认为,女人在家,可以怎么舒适怎么不羁怎么来,但是一旦会客,就算是衣服素淡,也应有其个性的特征,如一朵清香宜人的茉莉花。所谓的“以貌取人”,自然是有的,典雅整洁的衣着,承载着婉转玲珑的心意。
做个精致的女子,大概是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喜欢的事情上。
欢喜静默之中,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服饰。
像袁景澜描述的那样,茉莉花装在花篮里放在房间内,“夜悬绡帐,香生枕席,引入睡乡,令人魂梦俱恬”,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这样有着“栀子的幽香,白兰花的奶香,茉莉的甜香”的夜晚,窈深缭曲,细致绵密。晚风吹拂,轻盈雅淡。寸寸时光停留在往事袅袅的气味中。生而为人,有亲人、孩子对你满满的依赖,就算是负重前行,就这般吧,相安知命,相偕过一生一世。
倪莉:当代艺术名家李逸野先生诗文弟子,河南太康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学教育“山果”公益负责人。自媒体作家、中原文化网总编、《海外文摘》签约作家。从事网络写作,有上百篇作品刊登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解放军报》《书法导报》《中国艺术博览》《中国诗影响》等纸媒刊物及各大网络官方主流媒体。《诗画周口,美丽家乡》一等奖获得者。诗歌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选》。主编出版《如见花开—李逸野全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集》。策划、编剧多部微电影《妈妈的木的》《槐树槐》《陵之狗》等。公益微电影《妈妈的木的》荣获中国公益节映像奖、南昌纪念建军90周年微电影艺术节“小军号奖”和江苏省第五届网络短片大赛最佳剪辑奖、周口市最佳外宣片等国内六个奖项。策划、作词的两首原创歌曲曾荣获周口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年优秀网络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