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山居十七载在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医生 http://m.39.net/pf/a_9392368.html

山居十七载

作者丨苏小华

那是年的盛夏,我带着广州美术学院开出的到广州市文化局报到的公函,满头大汗来到位于中山四路的广州市文化局的三楼(此地后重建为南越王宫署遗址博物馆)。接待我的是一位副局长,他把一张纸交给我,说市文化局属下的需要美术人才的单位都列在这里,你在里面挑吧。

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多受欢迎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百业荒废了十多年,大学也多年没有人才输出,复兴时期太需要有知识能干活的人了。年的毕业生,属于恢复高考后较早的几届毕业生之一,我看看那份名单,有二三十个单位。其中有剧团、演出公司美术公司、影剧院、各级文化馆、各类博物馆等,还有就是广州美术馆。

广州美术馆?这名字使我眼前一亮,记得也是这么一个盛夏时节,我去美术馆看展览,看什么展览忘了,只留下满身的暑气一走进高高的第一展厅,顿觉南风徐徐,凉意阵阵,浑身为之一爽的感觉。从阳光灿烂的花园到室内,两眼一时黑黑还以为里面坐着的是一个美人雕塑,定眼看看,还会动,后来知道这美人叫李小川,四姐妹都长得很漂亮,我到美术馆上班时,她也考到美术学院雕塑系上课了,我们是校友和擦肩而过的同事,这是题外话。

广州美术馆的环境和氛围给我留下的印象好极了,我当时就曾有过将来要是能到这里工作就好了的念头,没想到命运之神就这么关照我,所以我都没多想,就说我想去广州美术馆。就这样,我来到位于越秀山中的广州美术馆报到,并且一呆就是20年,年1月1日,还把家也搬到馆里宿舍,从那年算起,在越秀山居住到年也有十七个春秋了。

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将离开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广州美术馆,加盟广州书画研究院,我的家也将从越秀山搬到广州的另一座名山象岗山。说起来也许这就叫缘分,也就是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年,象岗山在建某单位宿舍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古代威震一方的第二代南越王赵味的墓,墓里还发现了南方难得见到的保持完好的壁画。由于接触了空气,眼看着壁画的颜色一天天退下去,考古所想请人把画临摩下来保存,这任务几经周折竟交了给我。我跟着考古所的人在象岗山工作了几个月,目睹了挖掘的全过程。那粒决定墓主人身份的“文帝行玺”金印,曾经就在我工作站立的旁边。考古就像不断地破译一个个未知的谜,非常有趣。后来南越王墓项目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还在原址上建起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后因广州人忌讳“墓”字,每年春节期间观众更是稀少,遂更名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年又更名为南越王博物院)

我的新居就位于这象岗之南,和南越王博物馆只有那么几步之遥。遥想当初空置的地方那么多,南越王为何偏偏选择这里作为百年之地?想必风水非同一般。还有对于我们画画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岭南画派发源地——春睡画院旧址所在地,当年高剑父在这里设帐授徒,培养了关山月、黎雄才等一大批岭南画派精英。年刚好是春睡画院建院80周年,在旧址上重建的高剑父纪念馆也准备在年内开放。春睡画院原来的门牌号码是“朱紫街87号”,“朱”色也就是“红”色,又红又紫,或朱而后紫,或红到发紫等等,街道的名称给人色彩很浓郁的感觉,不知道岭南画派这么注重色彩和高剑父师当年选这地方授徒,是否也是因为看上这喜庆热烈的地名呢?

(关于朱紫街还有一种说法:因此地原处于广州北面的城门大北门外,城里的猪屎垃圾都倒到这里,所以名曰“猪屎街”,高剑父买下此地后,跟据粤语“猪屎”的谐音,大笔一挥改为“朱紫”。)

 

说起来不知道是否人在冥冥之中上帝就有安排的,我的人生轨迹要发生变化时总在“3”和“9”的年头:年读小学,年毕业;年高中毕业;年读美院,年毕业,那么年了,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了。

一切事物即将成为过去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种依依的难舍之情。越秀山里清新的空气,她的暮霭晨昏、蝉鸣鸟唱;山中镇海楼、四方炮台、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海员亭、南明绍武君臣衣冠冢、民国总理伍延芳墓园等所散发的历史氛围;广州美术馆几万件历朝藏画数百千年沉淀下来的书卷气息以及我们手植的已经硕果累累、暗香浮动的枇杷、木瓜、黄皮、芒果、茄子;玫瑰花、茉莉花、桂花和白兰花,那么,我就用文字把一些有趣的、愉快的、美好的、难忘的记忆碎片记下带走吧。

在美术馆的顶楼上

我来到广州美术馆的第一项工作是复制古画,地点在美术馆的顶楼。

那天是星期六(其时是六天工作制),户外阳光灿烂,时任馆长蔡畅旋领着我沿着窄窄的、曲曲弯弯的、有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格的铁花扶手旋转楼道上楼,(广州美术馆主楼落成于年,为民国时期广州十大建筑之一)。每级楼梯异常的高,边走蔡馆长边告诉我,走这楼梯的要领是:上楼要“宁右勿左”,下楼呢,则要“宁左勿右”(颇有文革味道)。

俩人气喘吁吁上到顶楼,哗,是一个大厅,楼层真高,约有二十米,窗户都在离地面十几米的地方,南北对流,越秀山风在里面穿梭,形成天然的空调。但见厅的左边放着一大堆烂砖烂瓦,每块上面都贴着标签,写着从哪里挖掘和出土的时间。靠墙的地方,一溜的排满红缨枪、长矛、戟、叉等旧时的利器。剩余的地方被纤维板歪歪扭扭地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空间,都紧闭着门,从里面传出不同的干咳声。蔡馆长领我走到最后一间,说你的工作地方就在这里。

房间里共有三张桌子,靠里面坐着一个人,蔡馆长介绍叫老郑,正在临摩一幅宋画,房间的取光就靠高高的侧窗,昏昏暗暗的,我不知道他怎么能看得清楚。靠外面一张桌子上布满了灰尘,蔡馆长说坐此桌的人现正休假,中间那张桌子就安排给我了。

这天觉得时间走得特别慢,好不容易到了下午,顶楼上所有的人都说要去过*组织生活,这时我才见到从纤维板里走出来的清一色的老男人。我暗中吃了一惊,因为在我的认知中*就是共产*,难道这些人都是共产*员吗?怎么都不像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每人的*都不相同,有民进、民盟、民建;有致公*、农工*、九三学社、还有国民*革命委员会等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苏小华女士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在越秀山上,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有清代的四方炮台,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